基本信息:
書名:古拉格之戀--一個愛情與求生的真實故事(精)/理想國譯叢
定價:64
作者:(英)奧蘭多·費吉斯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
ISBN:9787549585502
字數:198
頁碼:348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68KG
目錄:
中文版序言
中文版自序
序言 一千封信
一 亂世情緣
二 從納粹集中營到蘇聯勞改營
三 高墻內外的守望
四 信是托命的船
五 秘密信使網絡
六 歷盡艱險的秘會
七 再次冒險相會
八 三進虎穴探監
九 同是天涯淪落人
十 勞改營的衰落
十一 出獄在即的籌劃
十二 終成眷屬
尾聲 歷史的見證
鳴謝
“紀念碑”按語
資料來源
專有名詞對照表
內容簡介:
奧蘭多·費吉斯著的《古拉格之戀--一個愛情與求生的真實故事(精)》是一個真實的愛情故事,主人公是兩位俄國青年,列夫和斯維塔。第二次世界大戰把他倆拆散了14年,他們人散心不散,堅守著愛情。列夫在斯大林的勞改營中掙扎求生,他和女友秘密通信有1200多封。奧蘭多·費吉思以這些密信為素材,寫出了一個感人的故事:這兩個堅強的人,生逢亂世,在腥風血雨中呵護著愛情,堅貞不渝。
精彩頁:
不久,列夫接到邀請,到斯維塔家里做客。斯維塔的姓是伊萬諾娃。她家有一套獨門獨戶的房子,兩個大房間,一個廚房。這在斯大林的蘇聯可是前所未聞的奢侈。一般都是一套房子里住好幾家,每家住一個房間,廚房和廁所都是幾家共用。斯維塔和妹妹塔尼婭(Tanya),還有父母,一共四個人合住一個房間。房間里有一張沙發,晚上拉出來就是床,她們姐倆就睡這個沙發床。她哥哥雅羅斯拉夫(Yaloslav),昵稱“亞拉”(Yara),和妻子葉蓮娜(Elena)住另一個房間,屋里有一個大衣柜,還有一個書柜,書柜有玻璃拉門。屋子那邊還放著一架三角鋼琴。全家人都會彈鋼琴。天花板很高,家具古色古香。在這無產階級的首都,伊萬諾娃家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小島。
斯維塔的父親,亞歷山大·阿列克謝維奇,大高個兒,留著胡子,五十四五歲的樣子,頭發花白了,眼神憂傷而體貼。他是一個老布爾什維克,1902年在喀山大學上學時就參加了革命運動,被學校開除,被捕入獄,后來又上了圣彼得堡大學物理系,師從俄國杰出化學家謝爾蓋·列別捷夫(Sergei Lebedev)。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們共同研制出合成橡膠。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組織蘇聯橡膠生產,起了主導作用。但是1921年他退黨了,官方說他是健康原因,實際上是他看到布爾什維克專制,感到幻滅了。在接下來的十年里,他兩次出差去西歐,每次時間都很長。1930年他攜全家搬到了莫斯科。當時正是第一個五年計劃高峰期,蘇聯大張旗鼓地推行工業化。斯大林的第一次大恐怖浪潮正席卷全國,矛頭直指“資產階級專家”。亞歷山大很多老朋友、老同事都被抓了,硬說他們是“間諜”、“破壞分子”,槍斃的槍斃,勞改的勞改。亞歷山大出過國,這可是政治問題,隨時會被揪出來問罪,但他總算活了下來,繼續為蘇聯的工業事業工作,還升為樹脂研究所副所長。在這個知識分子家庭,全家都重視技術,于是孩子長大以后都學理工科:哥哥亞拉上莫斯科機械制造學院,妹妹塔尼婭學的是氣象,斯維塔則進了物理系。
亞歷山大歡迎列夫來家里做客。列夫是學理科的,亞歷山大很高興他來。斯維塔的母親,名叫阿娜斯塔西婭·葉羅菲耶芙娜,不那么問寒問暖的,話也不多。她五十多歲,體態豐滿,慢條斯理的,手有毛病,怕人看見,戴著手套。斯維塔的母親是俄語教師,在莫斯科經濟學院工作,看她舉手投足的樣子,肯定是個嚴厲的老師。她動不動就瞇起眼睛,透過寬邊眼鏡打量列卡起來。有很長時間,列夫很怕她。但是他倆大一這一學年快結束時,發生了一件事,一切都隨著變了樣。有一次上課,斯維塔沒來,就借了列夫的課堂筆記來看。第一次考試前夕,列夫來拿筆記。阿娜斯塔西婭對他說,他的筆記記得非常好。話不多,是個小小的表揚吧,可對列夫來說,這是個意外的驚喜。列夫一聽,她話音這么溫柔,這說明她已接受了自己,她可是斯維塔家的管事的啊。列夫回憶說:“當時,我覺得這等于給我發了通行證似的,可以進她家門啦。于是我來得更勤了,也不再靦腆了?!笨纪炅嗽?,在1936年那個漫長炎熱的夏天,列夫每天晚上都來找斯維塔,帶她去索科爾尼基公園,教她騎自行車。
列夫得到斯維塔家人的接受,這是他倆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夫自己的家人都沒了。他1917年1月21日生于莫斯科,出生沒幾天,世界就天翻地覆:二月革命爆發了,世道一下子全變了,簡直是萬劫不復。他媽媽,名叫瓦連京娜·阿列克謝耶芙娜(Valentina Alekseevna),是一個外省小官吏的女兒,父母年紀輕輕就都沒了,她是由莫斯科兩個姨媽拉扯大的,后來在莫斯科一所學校當老師時認識了列夫的父親。他爸名叫格列勃·費多羅維奇·米申科(Gleb Fedorovich Mishchenko),莫斯科大學物理系畢業,當時正在鐵道學院學工程學。米申科是個烏克蘭姓。格列勃的父親,名叫費多爾(Fedor),是烏克蘭民族主義知識分子中的佼佼者,基輔大學語言學教授,翻譯家,他把很多古希臘文獻譯成了俄文。十月革命后,列夫的父母把家搬到西伯利亞一個小鎮,在托波爾斯克地區,那個鎮名叫博遼佐沃。格列勃當過鐵路工程師,做工程勘探的時候來過這里,所以熟悉這個地方。博遼佐沃這一帶,18世紀以來就是一個流放地,距離布爾什維克政權很遠,又地處相對富裕的農業地區,所以是躲避內戰(1917—1921)的好地方,可以先待在這里,等內戰打完再回去。內戰一打起來,莫斯科全城恐怖,經濟也崩潰了。他們找到了一個農家,租了個房間,全家人和瓦連京娜的姨媽都住在這里。那個農家子女很多。格列勃找到一個工作:當學校老師,兼職做氣象員;瓦連京娜也當老師。列夫是他姨姥(他母親的姨媽)撫養大的,他姨姥名叫莉季婭·康斯坦丁諾芙娜(Lydia Konstantinovna),列夫管她叫“姥姥”。她給列夫講過很多童話故事,還教他背誦基督教的主禱文,列夫一輩子都沒有忘。
1919年秋天,博遼佐沃來了布爾什維克。他們一來就抓人,凡是懷疑給“白軍”做過事的,全都抓了起來,說是“資產階級”人質。白軍是反革命軍隊,內戰時期曾占領過這個地區。有一天,布爾什維克把列夫的父母抓走了。當時,列夫四歲,跟他“姥姥”一起去當地的監獄,探視爸爸媽媽。他爸,格列勃,被關在一個大牢房里,與九個囚犯關在一起。獄卒沒阻攔列夫,放他到牢房里,挨著他爸坐著。獄卒持槍站在門口。列夫問爸爸:“那個叔叔是獵人么?”爸爸答道:“叔叔在保衛咱們呢?!绷蟹蚝屠牙言谝粋€單人牢房里見到了媽媽。他去看媽媽看了兩次。最后那次,媽媽給他一碗拌了糖的酸奶,這是用獄中做苦工掙的錢買的。她給他買酸奶吃,他這次來就別有一番“美味”在心頭。
P16-18
序言:
很榮幸、很高興,我的書現在又有了中國讀者。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讀者大眾能看到我的書了!聽到這個消息,我好不春風得意,但也有點兒誠惶誠恐。但愿這本書能給大家帶來些許啟示。
《古拉格之戀》是譯成中文的第二本拙著。第一本書《耳語者》,是一部口述歷史,講的是斯大林時期家庭和私人生活。寫《耳語者》時收集材料,無意中發現了本書的素材,所以,本書是《耳語者》引出來的。
蘇聯勞改營,又稱古拉格,它像一張大網,鋪天蓋地,籠罩在蘇聯各地。一千八百多萬人被關進了勞改營里。這一千八百多萬人,人人都有親屬,父母、妻子、丈夫、孩子,他們全都受到株連,人生也都被毀了。
本書是一個愛情故事,發生在蘇聯勞改營。主人公是兩個非同尋常的莫斯科青年,莫斯科大學物理系的學生:列夫·格列勃維奇·米申科,他的女友斯維特拉娜·阿列山德羅芙娜·伊萬諾娃。1941年爆發偉大的衛國戰爭,戰爭把他倆拆散了。1945年,列夫回到蘇聯控制區后馬上就被抓了起來,直接押送到蘇聯極北地區的伯朝拉勞改營勞改。在他被關押的漫長歲月里,他的女朋友一直在等他回來,自始至終給他寫信,給了他愛和道義的力量,使他得以活下來。從1946年到1954年,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他倆得以秘密通信。一封封信被偷偷帶出勞改營寄給他的女友,又把他女友的來信偷偷帶進來交給列夫。前后八年多,積攢下大批信件,本書就是根據這些信寫成的。
這些信是俄羅斯“紀念碑”歷史教育與人權組織發現的。當時,為了寫《耳語者》,我正在“紀念碑”幫助下采錄口述歷史。一看到這些信,我就馬上意識到,這些信極具史料價值,意義非常重大。果然這是一個百年不遇的驚世發現。列夫的信是古拉格日常生活的實時記錄,現有的史料,都沒有這么全。從斯維特拉娜的信中可以看出來,蘇聯人民都知道古拉格就在身旁,只是嘴上不說,但勞改營的鐵絲網擋不住他們的同情心,隔不斷他們的正義感,大家紛紛伸出援手,幫助里面受難的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它也寫出了強權之下人類團結互助、善良仁愛、堅韌不拔、掙扎求生的精神。
后記:
評論:
這是必然要驚艷讀者的一本書:迄今為止,以斯大林的古拉格勞改營為背景的愛情未見于任何一本書中。本書開創了古拉格愛情的先河,并且作者是一位卓越的歷史學家。這本書不僅將在史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將在文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羅伯特·馬西(《凱瑟琳大帝》的作者)
這本書深刻描寫了斯大林時期蘇聯兩個年輕人私人生活的內情。
——安尼·阿普爾鮑姆(《古拉格:一部歷史》的作者)
文情并茂……費吉思精選出這么多信加以詮釋,讓這些信講述了兩個故事。前一個故事極其詳盡地再現了古拉格這個冷酷丑惡的世界,它吞噬了數百萬生命……第二個故事寫的是兩個人,他們下定決心,決不能離散。
——英國《衛報》,尼爾·阿舍森
本書是費吉思的一個卓越成就……在所有的古拉格故事當中,能抓住我們同情心的個案,一直都沒有出現:一個類似意大利的普利莫·萊維,德國安妮·弗蘭克,甚至德國的奧斯卡·辛德勒?!兑欢ㄒo我寫信啊》這本書很有可能扭轉這個局面……書中描述的那種愛情,平時我們只能在夢中見到。
——英國《獨立報》,奧利弗·布洛
主題詞:
推薦詞:
出生于1959年的奧蘭多·費吉斯或許是這一代人中最好的俄國歷史學者。比起蘇聯作家們,這位英國歷史學家多了旁觀者的全局、清晰;比起英文世界蘇聯題材的歷史作家, 他寫得更好, 更有一種對他人痛苦的敏感性。
在很多人談論了“古拉格群島”之后,列夫和斯維塔兩人之間多達1200封的信件成為這一歷史事件最私人化的記錄,極其難得而顯得日益珍貴。在這本《古拉格之戀--一個愛情與求生的真實故事(精)》中,你可以看到愛與信念是如何保護滋養一個人,不僅幫他度過最痛苦的時光,也是瓦解看似堅不可摧的極權制度的過程。
他對俄國歷史的描述,偶爾讓人想起史景遷對中國的書寫,他們都是非凡的敘事者。在他的筆下,我們看到一個輝煌的俄國文明,如何迅速地被摧毀,變得野蠻化,也看到狂熱的意識形態如何造就扭曲的世界,更有普通人在面對巨大恐懼時的應對之道。
著作者簡介:
奧蘭多·費吉斯(Orlando Figes,1959— ),英國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博士,現為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歷史學教授。他的一系列解讀沙俄及蘇聯歷史的著作——《耳語者》、《娜塔莎之舞》等,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當今英語世界俄羅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獲沃爾夫森獎、NCR圖書獎等,入圍薩繆爾·約翰遜獎、達夫·庫珀獎等,并已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出版。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2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