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世界重啟:大災變后,如何快速再造人類文明
定價:39.8
作者:[英] 路易斯.達特內爾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50263222
字數:
頁碼:
版次: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KG
目錄:
序言
重啟手冊
加速發展
內容
世界的終結
撕毀社會契約
世界終結的最佳方式
大自然卷土重來
后末日時代的氣候
寬限期
避難所
水
食物
燃料
藥物
為什么你應當離開城市
離網電力
向城市要資源
農業
農業原理
什么是土壤?
我們食用的植物
諾??怂钠暂喿髦?
糞肥
以一養十
食物和服裝
食物的保存
谷物的制備
利用熱和冷
衣服
物資
提供熱能
石灰
肥皂
木材干餾
酸
材料
黏土
石灰砂漿
金屬
玻璃
醫藥
傳染病
分娩和新生兒護理
醫療檢查和診斷
藥物
外科學
微生物學
為民供能
機械能
電力
發電與配電
交通
保持車輛的運行
失去了機械化該怎么辦?
重新發明動力交通
通信
書寫
印刷
電子通信
高等化學
電解和元素周期表
炸藥
攝影術
工業化學
時問與地點
知時知令
重建歷法
我在何方
最偉大的發明
科學方法
科學工具
科學方法——續
科學與技術
結語
內容簡介:
我們熟知的世界已經消亡。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接下去該怎么辦?
由路易斯·達特內爾創作的《世界重啟(大災變后如何快速再造人類文明)》是一本針對幸存者的指南,作者路易斯達特內爾不僅探討了如何讓人們在災難后的幾個星期里活下去,更介紹了末日之后,恢復人類文明所需的那些非?;A但卻最重要的知識精華:從如何發展農業、喂飽肚子,到怎樣提煉礦物、制造藥品,再到鋪設電網、發展交通等。
這本書是一個思維實驗,也是重新梳理人類文明發展的知識指南。在科學發展的今天,當我們沉浸于文明帶來的便利時,或許更應該思考一下,假如文明崩潰,我們該何去何從?
《世界重啟》是一本基礎知識入門書,也是技術社會的重建藍圖,文明延續的關鍵,或許就隱藏在本書中。
精彩頁:
白面僅僅能夠保存數年,但還是比全麥面粉長,后者會由于更高的油脂含量而迅速變質。如果谷物沒有經過破碎或者碾磨(從而把內部的胚芽暴露于潮氣和氧氣中),營養成分維持的時間便會長很多,所以未磨碎的完整麥粒能夠在幾十年內保持可食用性。與此類似,完整玉米粒保持有營養的時間大約為十年,但是玉米粉的保存時間就降到了僅僅兩三年。干燥大米可以保持五到十年。
以上所有數據的前提都是食物處于有利保存的環境中:涼爽而干燥。在溫帶地區的大型超級市場內部,對這種環境的期待算不上離譜,但是如果你生活在氣候炎熱而潮濕的地區,食物將會在電力中斷、空調失效的那一刻迅速開始腐敗。冰箱和冰柜停止工作以后,變質食物發出的刺激性氣味會引來很多非人類拾荒者:老鼠和昆蟲,還有成群結隊越來越饑餓的狗和其他之前的寵物。就算是包裝完好的食物往往也逃不過尖牙利爪的劫掠,因此,幸存者能夠得到的食物資源,更多會受到有害動物而非保質期的限制——就像早期文明的谷倉那樣。
最大的防腐食品儲備會是超級市場貨架上一排排的罐裝食品,不僅堅固的包裝能夠抵擋后末日時代的害獸與害蟲之災,罐裝過程中的熱處理還格外有利于其免遭內部微生物造成的變質。盡管包裝上往往印著兩年之內食用最宜的字樣,但實際上在制造它們的文明覆滅之后,很多罐裝食品能夠保存長達幾十年——哪怕到不了一個世紀。罐子本身生銹或磨損未必意味著里湎的食物也受到了損害,只要沒有泄漏或者鼓脹的跡象,就沒問題。
那么,假如你是一名幸存者,獨自擁有一家完整的超市,你能夠利用它的貨品生存多久?最佳策略是,最初幾周內食用易腐爛的食物,然后轉向干面粉和大米,以及更加耐久的塊莖蔬菜,最終求助于最可靠的罐裝食品。假設你仔細保持著平衡的飲食,有對維生素和纖維索的必要攝人(在這方面保健營養品區對你也會有所幫助),根據你的體形、性別和活動水平,你的身體每天將需要兩千至三千卡路里熱量。一家中等規模的超級市場應該能夠供養你大約五十五年——如果你也吃罐裝貓糧和狗糧的話,則是六十三年。
如果情景不再是一個人擁有一家可隨意取用的超級市場,而是變成了幸存者群體被全國的食物儲備所包圍,或者如果食物的來源由小小的路邊店變成了龐大的分配倉庫,這一計算結果自然還會按照比例增大。英國環境、食品及農村事務部(DEFRA)在2010年估計,全英國保存著相當于11.8日消耗量的“常溫保存且變化緩慢的食物”儲備(也就是不易腐爛的未冷凍食物,比如大米、干面粉和罐頭)。人口在災難中遭遇大規模損失之后,這相當于為一個大約一萬人的幸存者社群提供長達五十年的食物供養。因此一個規模足以迅速重啟技術文明的社群應該有足夠的喘息空間來恢復農業,并生產出自己的食物。P38-39
序言:
我們熟悉的世界已經消亡。
一種格外致命的禽流感毒株終于沖破了物種界限,成功地感染了人類宿主,或者在一次生物恐怖主義活動中被蓄意釋放出來。在當今這個時代,都市人口密集,空中交通連接著不同的大洲,傳染之快達到了毀滅性的程度。在任何有效免疫措施甚至隔離命令得到落實之前,全球人口的一多半便已經被病毒所殺。
或者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關系終于發展到極限,一次邊界沖突的升級令雙方都失去了理智,導致了核武器的使用。核彈頭獨特的電磁脈沖被中國國防監控系統探測到,引發了一輪針對美國的先發制人的攻擊。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和以色列隨即展開報復。全世界的主要城市都化作了放射性玻璃構成的崎嶇原野。進入大氣層的巨量塵土和灰燼減少了能夠照射到地面的陽光,造成長達幾十年的核冬天,繼而引起了農業的崩潰和全球性的饑荒。
或者事情根本就不在人類的掌控之中。一顆直徑僅有1千米的石質小行星擊中了地球,急劇改變了大氣環境。距離撞擊點幾百千米之內的人立刻死于高溫高壓的沖擊波,而在那個范圍之外的大部分幸存者也只是在茍延殘喘。小行星落在哪個國家并不重要:石塊和塵土被高高地拋入大氣層——此外還有熱浪引發的大范圍火災生成的煙塵——在風的助力下遮蔽了整個星球。就像核冬天一樣,全球氣溫的下降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糧食絕產和大規模饑荒。
很多以后末日世界為主題的小說和電影都會有諸如此類的情節。大災過后的場景往往被描繪得貧瘠而暴力——就像在《瘋狂的麥克斯》或者科馬克麥卡錫的小說《路》中那樣。成群結隊的拾荒者四處漫游,囤積剩余的食物,殘酷無情地獵殺那些較為缺乏組織和武裝的人。我疑心,至少在最初的災難打擊過后的一段時間內,真實情況或許跟上述的描述相去不遠。不過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認為道德和理智終將占據上風,幸存者最終還是會開始定居和重建。
我們熟悉的世界已經消亡。關鍵的問題是:現在該怎么辦?
一旦幸存者們認識到自己的窘境——之前的生活所依賴的基礎設施已經全部崩潰——他們該怎么做才能在灰燼中崛起并確保長期的繁榮?又需要哪些知識才能盡快恢復重建?
本書是一本針對幸存者的指南。它不僅探討如何讓人們在災難后的幾個星期里活下去——介紹生存技能的參考書已經夠多了——更要傳授如何精心策劃先進技術文明的重建。如果你突然發現自己手邊沒有一個能夠運作的樣例,你能說出來如何制造一部內燃機、一架鐘表或者一臺顯微鏡嗎?或者是更基礎的問題,如何成功地種植莊稼以及制作衣服?不過,我所描述的災難場景同時也是一個思維實驗的出發點:我們將借助它們考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原理,因為隨著知識日益專業化,這些基本原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已經非常生疏。
發達國家的居民已經與維持其生存的文明過程脫節。作為個人,哪怕是對于制造食物、避難所、衣服、藥物、原料或者關鍵物資等基本技能,我們都表現出驚人的無知。我們的生存技能已經退化到這樣的程度:假如現代文明的生命支持系統失效,假如食物和衣服不再奇跡般地出現在商店的貨架和衣架上,大部分人類都將過不下去。當然,曾幾何時每個人都是生存專家,那時候人們與土地的聯系更加密切,對生產方法更加熟悉,而要想在后末日世界中生存下去,你需要倒轉時鐘,重新學習這些核心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每一項現代技術背后,都有著大量關聯成網的其他技術作為支撐。僅僅了解每一個零件的設計和材料,遠不足以制作出一部iPhone。這部手機雄踞在一座龐大金子塔的塔尖,而構成塔身的則是很多使之得以出現的技術:開采和精煉用于制作觸摸屏的稀有元素銦;用高精度的光刻法制造計算機處理芯片中的微電路;以及揚聲器中那些小得不可思議的零件,更別提維持遠程通訊和手機功能所必需的無線基站網絡和基礎設施。文明崩潰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會覺得現代手機的內部機理完全無法理解,微芯片電路的走向細微得用肉眼無法辨認,而其目的則更是徹底地深不可測??苹米骷野⑸死嗽?961年說過,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都與魔法無異。在大災之后的時代,令人懊惱之處在于,這些不可思議的技術并不屬于某種遠在繁星之間的外星人,而是屬于我們自己過去的某個世代。
在我們的文明中,即便是那些算不上高科技的尋常物品,也要用到很多種必須通過開采或者其他方式獲得、并在專業化工廠里加工的原材料,以及在生產設施內組裝的獨特零件。而這一切又依賴于發電站和遠距離運輸。1958年,在一篇以我們最基本的工具之一的視角寫就的隨筆《我,鉛筆》中,萊昂納德里德以極富表現力的手法表達了這一觀點。該文的結論令人震撼:由于原料來源和生產手段的分散,哪怕這樣一個最簡單的工具,地球表面上也沒有一個人擁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制造出來。
對于我們的個人能力和日常生活中哪怕是簡單物件的生產之間的鴻溝,托馬斯思韋茨曾在2008年做過一次令人信服的展示。當時他正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想要從無到有地制作一臺烤面包機。通過逆向工程,他把一臺便宜的烤面包機分拆成簡單明了的基本構件:鐵質框架、云母絕緣層、鎳質加熱絲、銅線和插頭,以及塑料外殼——然后通過在采石場和礦山挖掘,親自采集到了所有的原材料。他還翻閱了一部16世紀的文獻,查閱出歷史上較為簡單的冶金技術,利用一個金屬垃圾箱、燒烤木炭和一個鼓風機建造出一臺原始的煉鐵爐。最后的成品帶著令人愉悅的質樸,又散發著其自身的奇異美感,同時巧妙地凸顯了我們所面臨問題的核心。當然,即便在一種極端的末日場景中,幸存者群體也并不需要立刻自給自足。假如絕大多數人口都死于一種非常致命的病毒,那么大量的資源都會留下來。超級市場仍然保存著充足的食物,你可以在廢棄的百貨商店里選取一身嶄新而好看的名牌服裝,或者從展廳里開走一輛你一直夢寐以求的跑車。找一座荒廢的別墅,稍微搜尋一番,就不難找到一些移動柴油發電機來保持電燈、暖氣和設備的運行。加油站的地下燃料池還在,足夠讓你的新家和汽車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持完備的功能。事實上,小群體的幸存者可能在大災之后短時間內過得相當舒適。文明可以暫時憑借本身的慣性順勢滑行。幸存者們會發現自己周圍充滿了任由取用的資源:一個豐饒的伊甸園。
但是,這個伊甸園正在腐爛。
隨著時間的推移,食物、衣服、藥品、機械和其他技術都會無情地分解、腐爛、變質和降解。幸存者擁有的不過是一段寬限期。隨著文明的崩潰和關鍵過程——采集原材料、精煉和生產、運輸和分配——的突然終止,沙漏被調轉過來,沙子徐徐流淌干凈。剩余資源能夠提供的無非是一個安全緩沖,讓幸存者們不得不重新開始農耕和制造之前擁有一段好過一點的過渡期。
重啟手冊
幸存者面臨的最重大問題是,人類知識是集體共有的,分散在全部人口當中。沒有任何個人知曉維持社會關鍵過程運行所需的足夠知識。即便鋼鐵鑄造廠里一位經驗豐富的技師幸存下來,他所了解的也僅僅是他本人工作的細節,對鑄造廠里其他工人所掌握的、為維持生產不可或缺的知識,則知之甚少——更別提如何開采鐵礦石或者提供讓工廠運行的電力。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那些最顯眼的技術僅僅是冰山一角——這不僅是說它們建立于一個支持生產的巨大制造和組織網絡之上,還因為它們代表了很長一段進步和發展史留下的遺產。在空間和時間中,冰山都不為人所見地延伸著。
那么幸存者該向何處尋求出路?在已經廢棄了的圖書館、書店和家庭中,書架上蒙塵的書中肯定還保留著大量的信息。然而這些知識的問題在于,它們被呈現的方式并不適于幫助一個從零開始的社會——或者一個不曾接受專業訓練的人。假如你從書架上抽出一本醫學教科書,翻看它滿是術語和藥物名稱的內容,你認為你能理解多少?大學醫學教科書是以讀者掌握了大量預備性知識為前提的,而且計劃的使用方式是與現有專家的教學和實踐展示相結合。即便第一代幸存者中有醫生,沒有測試結果或者他們曾學會使用的豐富的現代藥物,他們能夠做到的也極為有限——藥店的貨架上,醫院里已經失效的存儲冰柜里,藥物將會分解變質。
由于空曠城市中無人控制的火災等原因,這些學術文獻中很多本身都會遺失。更遭的是,每年產生的大量新知,包括我和其他科學家在我們自己的研究中提出并用到的那些,很多根本沒有存儲在任何持久的媒介上。人類最前沿的知識主要以轉瞬即逝的數據比特的形式存在:專業期刊網站服務器上存儲的學術論文。
即便是以一般讀者為目標受眾的書籍也不會有太大幫助。你能否想象一群只能讀到普通書店中的書籍的幸存者?借助一些關于怎樣在商業管理中取得成功、如何通過想象訓練來減肥,以及如何閱讀異性身體語言的自助指南中所蘊含的智慧,試圖重建文明的努力究竟能走多遠?而假如后末日時代的社會發現了幾本發黃變脆的書,把它們當作古代的科學智慧,試圖應用順勢療法來控制瘟疫,或者運用占星學來預測農業收成,則更是最為荒謬的夢魘。哪怕是科學領域的書籍也不會有太大幫助。介紹最新流行科學的暢銷書或許寫得引人入勝,以聰明的隱喻方法運用了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讓讀者對一些最新的研究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但是這些書籍或許并不會產生多少實用的知識。簡而言之,對于大災難的幸存者來說,我們的集體智慧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法獲取的——至少無法以有用的形式獲取。那么怎樣才可以盡可能地幫助幸存者?指南應當提供哪些關鍵信息,這些信息又該如何組織?
……
自從工業革命以及煤炭、天然氣和石油相繼得到開采以來,人類一直在狂放地從地下挖出過去歲月里積累的化石能源。這些化石燃料由古代森林和海洋有機體的腐敗殘骸演變而來,是大量的碳構成的易燃物質:其化學能源自億萬年前照射到地球并被捕獲的陽光。這些碳原本來自大氣層,但是問題在于我們燃燒得太快,短短一百來年的時間,幾億年之間被固化的碳便通過我們的煙囪和汽車排氣管被重新釋放回了大氣層。這個速率遠遠超過了行星碳循環系統重新吸收自由二氧化碳的能力,因此今天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比18世紀初高40%。二氧化碳水平升高的后果之一是,來自太陽的熱量由于溫室效應被留在地球的大氣層中,引起全球變暖,又繼而造成海平面上漲,并擾亂全球氣候模式,在一些地區催生更加頻繁和嚴重的季風性洪水,而在另外一些地區引發干旱,對農業造成嚴重影響。
隨著技術文明的崩潰,來自工業、集約型農業和交通的排放會在一夜之間停止,而小型幸存者群體造成的污染隨即會降低到幾乎為零的低水平。但是哪怕排放明天就停止,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這個世界還是會對我們這個文明已經噴發出的巨量二氧化碳做出反應。我們當前正處于遲滯期,這顆星球仍在回應我們對它的平衡狀態施加的猛烈沖擊。
緊隨災難之后的幾個世紀內,由于地球物理系統內已經積攢下來的慣性,后末日世界有可能經歷海平面高達數米的抬升。如果變暖還會造成更多進一步的后果,比如富含甲烷的凍土層消融或者冰川的大規模融化,影響還會更加糟糕。盡管二氧化碳水平在災難之后會下降,但還是會穩定在一個實際上已經被抬高的數值上,幾萬年之內都不會回到工業革命之前的狀態。因此在我們乃至之后的文明的時間尺度上,地球這次被迫升溫實際上是永久性的,我們目前這種沒心沒肺的生活方式將給繼我們之后這個世界的棲居者留下一筆漫長而黑暗的遺產。對于已經在為了生存而奮斗的幸存者來說,后果就是氣候和天氣在幾代人的時間里繼續變化,一度肥沃的農田毀于干旱,低海拔地區水患嚴重,熱帶病更加流行。在我們的歷史上,區域性氣候的改變曾經造成文明的突然崩潰,而不斷發展的全球性氣候變化很可能會挫敗脆弱的后末日社會的復興。
后記:
對于當前知識與技術的宏大體系,本書能夠提供的僅是一些初步的認識。但是在加速重啟的過程中,我們探討的領域,對于培養初生的文化而言,將是最為重要的,而且可以使它重新掌握其他所有的知識。我希望通過了解文明采集和制造所有基礎資料的實際方式,你會像我在為了撰寫本書而做研究時那樣,對我們在現代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的事物心存感激:充足多樣的食物、格外有效的醫療、省力舒適的交通以及充足的能源。
人類第一次對地球造成顯著的影響是在大約一萬年前,當時全世界大約一半的大型哺乳動物突然消失了——懂得團隊合作、掌握了石斧和石制矛尖等高級狩獵技術的我們,是促成這次滅絕的首要嫌疑人。接下來的一萬年時間里,隨著人類定居并清理居所周圍的土地,地中海周圍和北歐的森林出現了穩定的萎縮。三百年前,人口開始迅速增長,最終每一塊適合農業生產的土地都得到了開墾。出現顯著變化的不僅是地貌,還有整個星球的化學構成,因為累積了幾億年的碳被從地下挖掘出來,隨著日益升高的熱情被排放進大氣層。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升高,改變了世界的氣候,推動了全球變暖,抬升了海平面,造成海水的酸化。零散的小鎮與城市像菌落一般膨脹合并,道路像緞帶一般披掛在高低起伏的地表,在大的城區周圍回轉成環,在主要的交會處糾纏出壯觀復雜的立交橋。越來越多的金屬造物,在全世界的陸地和海洋來回涌動,在天空中穿梭,有一些甚至沖出了大氣層。在夜間,這種無止無休的狂熱活力,在太空中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人工光源構成的發光節點和線條已經交織成網,勾勒出了大陸的輪廓。
接下來是一片寂靜。
全世界的交通網絡突然停頓,光源構成的網絡暗淡消失。城市荒廢瓦解。
重建需要多長時間?全球性的災難之后,技術社會要多久才會恢復?重建文明的關鍵,可能就在本書中。
評論:
主題詞:
推薦詞:
一場無與倫比的偉大思維實驗,一份趣味叢生的全景式人類科技簡史,《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推薦暢銷書,已被翻譯成13種語言在全球出版。
一份趣味叢生的全景式人類科技簡史。在技術分工日益精細的今天,人是否還需要成為所謂的“全才”?這本由路易斯·達特內爾創作的《世界重啟(大災變后如何快速再造人類文明)》從科技史的角度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人類所有的科技發展,都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什么都懂一點,有時會攸關文明的未來。
著作者簡介:
路易斯·達特內爾(Lewis Dartnell),1980年生干英國倫敦,畢業于牛津大學生物學系,后在倫敦大學學院獲得天體生物學博士學位。達特內爾現任英國宇航署萊斯特大學研究員,主要研究天體生物學和探索火星上的生命跡象。而作為一個不知疲倦的科普作家,他曾出版過多部有關作品,如“宇宙中的生命》(Life in the UniversP),并多次獲獎。此外,他還會經常為《衛報》《泰晤士報》《新科學家》等報刊撰寫科普文章,也主持BBC電視臺的多檔科普欄目。
路易斯·達特內爾(Lewis Dartnell),1980年生干英國倫敦,畢業于牛津大學生物學系,后在倫敦大學學院獲得天體生物學博士學位。達特內爾現任英國宇航署萊斯特大學研究員,主要研究天體生物學和探索火星上的生命跡象。而作為一個不知疲倦的科普作家,他曾出版過多部有關作品,如“宇宙中的生命》(Life in the UniversP),并多次獲獎。此外,他還會經常為《衛報》《泰晤士報》《新科學家》等報刊撰寫科普文章,也主持BBC電視臺的多檔科普欄目。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1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