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定價:36
作者:龍應臺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
ISBN:9787549564125
字數:
頁碼:
版次: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KG
目錄: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連結的“份”
第1封信 十八歲那一年
第2封信 為誰加油?
第3封信 逃避國家
第4封信 年輕卻不清狂
第5封信 對玫瑰花的反抗
第6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第7封信 有沒有時間革命?
第8封信 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
第9封信 兩種道德
第10封信 煩惱十九
第11封信 陽光照亮你的路
第12封信 讓豪宅里起戰爭
第13封信 向左走,向右走
第14封信 秘密的、私己的美學
第15封信 菩提本非樹
第1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鎮
第17封信 你是哪國人?
第18封信 哪里是香格里拉?
第19封信 問題意識
第20封信 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里
第21封信 文化,因為逗留
第22封信 誰說香港沒文化?——菲力普給安德烈的信
第23封信 大學生哪里去了?
第24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養
第25封信 裝馬鈴薯的麻布袋
第26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第27封信 二十一歲的世界觀
第28封信 給河馬刷牙
第29封信 第二顆眼淚
第30封信 KITSCH
第31封信 兩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第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長?
第33封信 人生詰問
第34封信 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歲?
第35封信 獨立宣言
第36封信 偉大的鮑勃·迪倫和他媽
在時光里
內容簡介:
龍應臺、安德烈合著的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龍應臺新版筆記+安德烈授權發表的照片+華人世界各地讀者的感動來信。
龍應臺離開歐洲的時候,安德烈14歲。當她卸任臺北市政府的工作(馬英九市長親自前往德國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長,任期內推動本土文化、樹木保護等措施),重新有時間陪家人過日子的時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歲青年大學生,有了駕照,可以進出酒吧,臉上線條棱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手里拿著紅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點“冷”地看著自己的媽媽。
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多歲;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系,但龍應臺無論如何要認識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從此,他在德國,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臺灣,母子倆用了長長的3年時間相互通信——“18歲那一年”,“年輕卻不清狂”,“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學生哪里去了”,“為誰加油”,“你知道什么叫21歲”,“獨立宣言”,“向左走,向右走”……平等得令人驚訝,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們原來也可能在他18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他們做了不同的嘗試——她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精彩頁:
在給你寫信的此刻,南亞海嘯災難已經發生了一個星期。我到銀行去捐了一筆款子。菲力普的化學老師,海嘯時,正在泰國潛水,死了,留下一個兩歲的孩子。我對這個年輕的老師還有印象,是漢堡人,個子很高,眼睛很大。菲力普說他教學特別認真,花很多自己的時間帶學生做課外活動。說話又特別滑稽有趣,跟學生的溝通特別好,學生覺得他很“酷”,特別服他。我說,菲力普,給他的家人寫封信,就用你的話告訴他們他是個什么樣的老師,好不好?
他面露難色,說,“我又不認識他們?!?
“想想看,菲力普,那個兩歲的孩子會長大。再過五年他七歲,能認字了,讀到你的信,知道他父親曾經在香港德瑞學校教書,而他的香港學生很喜歡他,很服他——對這個沒有爸爸的孩子會不會是件很重要的事?”
菲力普點點頭。
安德烈,我相信道德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一種是積極的。
我的消極道德大部分發生在生活的一點一滴里:我知道地球資源匱乏,知道20%的富有國家用掉75%的全球能源,所以我不浪費。從書房走到廚房去拿一杯牛奶,我一定隨手關掉書房的燈。離開廚房時,一定關掉廚房的燈。在家中房間與房間之間穿梭時,我一定不斷地開燈、不斷地關燈,不讓一盞燈沒有來由地亮著。你一定記得我老跟在你和弟弟的后頭關燈吧——還一面罵你們沒有“良心”?窗外若是有陽光,我會將洗好的濕衣服拿到陽臺或院子里去晾,絕不用烘干機。若是有自然清風,我絕不用冷氣。室內若開了暖氣,我進出時會隨手將門關緊。澆花的水,是院子里接下的雨水。你和菲力普小的時候,我常讓你們倆用同一缸水洗澡,記得嗎?
我曾經喜歡吃魚翅,但是有一天知道了魚翅是怎么來的。他們從鯊魚身上割下魚鰭,然后,就放手讓鯊魚自生自滅。鯊魚沒了“翅膀”,無法游走,巨大的身體沉到海底,就在海底活活餓死。我從此不再吃魚翅。
菲力普說,唉呀媽媽,那你雞也不要吃了,你知道他們是怎么大量養雞的嗎?他們讓雞在籠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爛肉,你說人道嗎?
我說,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記得的、做得到的。道德取合是個人的事,不一定由邏輯來管轄。
你一定知道中國大陸有些不肖商人是怎么對付黑熊的。他們把黑熊鎖在籠子里,用一條管子硬生生插進黑熊的膽,直接汲取膽汁。黑熊的膽汁夜以繼日地滴進水管。年幼的黑熊,身上經年累月插著管子,就在籠子里漸漸長大,而籠子不變,籠子的鐵條就深深“長”進肉里去。
我本來就不食熊掌或喝什么膽汁、用什么中藥,所以也無法用行動來抵抗人類對黑熊的暴虐,只好到銀行里去捐一筆錢,給保護黑熊的基金會。消極的道德,碰到黑熊的例子,就往“積極”道德小小邁進了一步。
你和菲力普都會穿著名牌衣服,你們也都知道我對昂貴的名牌服飾毫無興趣。你想過為什么嗎?
去年夏天我去爬黃山。山很陡,全是石階,遠望像天梯,直直通進云層里。我們走得氣都喘不過來,但是一路上絡繹不絕有那馱著重物的挑夫,一根扁擔,挑著山頂飯店所需要的糧食和飲料。一個皮膚黝黑、眼睛晶亮的少年,放下扁擔休息時,我問他挑的什么?一邊是水泥,一邊是食品,旅客要消費的咖啡可樂等等。他早晨四點出門,騎一小時車趕到入山口,開始他一天苦力的腳程。一路往上,路太陡,所以每走十步就要停下喘息。翻過一重又一重的高山,黃昏時爬到山頂,放下扁擔,快步往回走,回到家已是夜深。第二天四時起床。如果感冒一下或者滑了一跤,他一天的工資就沒著落了。
他的肩膀被扁擔壓出兩道深溝。
“挑的東西有多重?”
“九十公斤?!彼π?。
“一天掙多少錢?”
“三十塊?!?
安德烈,你知道三十塊錢是三歐元都不到的,可能不夠你買三球冰淇淋。
到了山頂旅館,我發現,一杯咖啡是二十元。
我不太敢喝那咖啡。但是不喝,那個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難呢?
這些思慮、這些人在我心中,安德烈,使我對于享受和物質,總帶著幾分懷疑的距離。
那天和菲力普到九龍吃飯,在街角突然聽見菲力普說,“快看!”他指的是這樣一個鏡頭: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彎身在一個大垃圾桶里找東西,她的整個上半身埋在垃圾桶里;剛好一輛Rolls—Royce開過來,成為背景。菲力普來不及取出相機,豪華車就開走了,老婦人抬起頭來,她有一只眼是瞎的。P58-60
序言:
親愛的MM:
我們的書要出版了——不可思議吧?那個老是往你床上爬的小孩,愛聽鬼故事又怕鬼、怕閃電又不肯睡覺的小孩,一轉眼變成一個可以理性思考、可以和你溝通對話的成人,盡管我們寫的東西也許有意思,也許沒有意思。
你記得是怎么開始的嗎?
三年前,我是那個自我感覺特別好的十八歲青年,自以為很有見解,自以為這個世界可以被我的見解改變。三年前,你是那個跟孩子分開了幾年而愈來愈焦慮的母親。孩子一直長大,年齡、文化和兩地分隔的距離,使你強烈地感覺到“不認識”自己進入成年的兒子。我們共同找出來的解決問題方法,就是透過寫信,而這些信,雖說是為了要處理你的焦慮的,一旦開始,也就好像“猛獸出閘”,我們之間的異議和情緒,也都被釋放出來,浮上了表面。
這三年對話,過程真的好辛苦:一次又一次的越洋電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很多個深夜凌晨的線上對談、無數次的討論和爭辯——整個結果,現在呈現在讀者眼前。你老是噦唆我的文字風格不夠講究,老是念念念“截稿期到了”,老是要求我一次又一次地“能不能再補充一點細節”。其實,有時候我覺得我寫得比你好!
現在三年回頭,我有一個發現。
寫了三年以后,你的目的還是和開始時完全一樣——為了了解你的成人兒子,但是我,隨著時間,卻變了。我是逐漸、逐漸才明白你為什么要和我寫這些信的,而且,寫了一段時間以后,我發現自己其實還蠻樂在其中的,雖然我絕對不動聲色。
開始的時候,只是覺得自己有很多想法,既然你給我一個“麥克風”,我就把想法大聲說出來罷了。到后期,我才忽然察覺到,這件事有一個更重大的意義:我跟我的母親,有了連結,而我同時意識到,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份”,我卻有了。我在想:假使我們三年前沒開始做這件事,我們大概就會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只是繼續過日子,繼續重復那每天不痛不癢的問候:吃了嗎——嗯,功課做了嗎——嗯,沒和弟弟吵架吧——沒,不缺錢用吧——嗯……
三年,真的不短?;仡^看,我還真的同意你說的,這些通信,雖然是給讀者的,但是它其實是我們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記下了、刻下了我們的三年生活歲月——我們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
在這里,因此我最想說咕勺是,謝謝你,謝謝你給了我這個“份”——不是出書,而是,和你有了連結的“份”。
后記:
評論: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垜_
主題詞:
推薦詞:
龍應臺、安德烈合著的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中這些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的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家長和子女。面臨同樣的困境的讀者,必將會從中獲得有益啟示,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去進行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母子之間對話交流的嘗試。安德烈于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
著作者簡介:
龍應臺,1952年生于臺灣,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33歲著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天內再版24次,對中國兩岸發生深遠的影響。34歲第一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至今未畢業,且成績不佳——《親愛的安德烈》與《孩子你慢慢來》、《目送》,是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1985年生于臺灣,與首版《野火集》同齡,8個月大后移居瑞士及德國。2006年進入香港大學經濟系,認為經濟很“好玩”。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1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