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蚯蚓的囈語/大自然的寫作課
定價:28
作者:(日)德富蘆花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
ISBN:9787539993997
字數:130
頁碼:21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27KG
目錄:
空山流水
漁網
農家炊煙
雜木林
蘆花
晨霜
春天的憂傷
大海日出
大海與巖石
大河
風
富士倒影
富士山的黎明
利根秋曉
栗
良宵
芒草
梅
山百合
上州的山
五月雪
相模灘落日
相模灣的水汽
香山三日云
香山之晨
檐溝
榛樹
自然之色
高根風雨
碓冰流水
致故人
千歲村
逃離都市
進村
汲水
往事雜憶
百草園
夜來香
碧色花草
月夜朦朧
致托爾斯泰夫人
露的祝福
除草
蝶語
美的農夫
草地上
小鳥
被爐
春七日
春之暮
首夏
恨和枯
麥愁
梅雨乍晴
蟬
夏日的一天
波斯菊
夜
秋寂
暮秋的一天
兩個幻影
雪
鄉村一年
云和雨
夏之頌
內容簡介:
德富蘆花的散文是描寫自然與人生的典范之作,成為日本對國民施行美感教育的良好教材。在《蚯蚓的囈語》中,人類賴以生息的自然界,始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絢爛多彩的富士黎明,廣袤無垠的相模灘落霞,奇詭多變的香山飛云,飄渺迷茫的花月秋夕……這些自然景象,一經作者妙筆點染,無不意趣盎然,令人神往。
精彩頁:
漁網
十月,御最期河畔的蘆葦,漸漸變得枯黃。這兒的村民們,便開始做些捕魚的活兒——掛起了漁網,而且直到翌年的三四月份,才開始收網。那時,稚嫩的蘆根僅兩三寸長,顏色呈紫色。遠遠望去,一片片紅褐色的漁網,點綴在冬天枯寂的曠野里,一目了然地顯露出河水流經的路徑。
在靠近霞之浦的土浦附近,我看到漁網非常大,需使用滑輪才能操作。漁夫們守在河邊的小屋里,不分晝夜,每隔十分鐘或二十分鐘,就提起網來查看一次。他們要在這些小屋里度過大段的時光,所以在里面儲備了食品、煙草、盛放食物的容器、提燈,有時擱板上還放一瓶酒。捕撈到的主要有鯉魚、鱔魚、鯽魚和龍蝦等。
在逗子一帶,村民們在水面上搭起了簡易的腳手架,以用來在架上懸掛漁網。他們不時地走過來,將漁網提起來查看。捕獲到的魚主要是鯔魚,偶爾有一些蝦虎魚和龍蝦。這些網與其說實際效用很大,不如說是冬日景觀的一種點綴。
當冬季的風漸漸停歇,空氣中便充滿了萌動的詩意。在鄉村路兩旁的樹籬叢里,早梅開始綻開清麗、爛漫的笑靨。佇立在田越橋上,可以看到略顯荒寂的村莊之間,有五六只漁網懸掛在綠色的麥田里。這些漁網,循著蜿蜒流淌的溪水排列。近處的網面很大,遠處的顯得較小,在陽光下,宛若一幅圖域。忽然,一只漁網落入水下,接著另一只落下。盡管這些起落動作是在靜默中完成,卻使這幅陽光下的圖畫顯得生機盎然。
落日已經將逗子的群山涂上了一層紫色。接著,落日的余輝將村莊鍍上一層薔薇色的光,將綠色的麥田變成黃色。夕陽用她那縷縷柔情,輕撫世間萬物:她溫柔地撫摸著沿田間小徑歸家的農夫,以及他肩上扛著的鋤頭;御最期河的河水比別的時刻清亮百倍。每個懸掛在河水上面的漁網。都宛若一團明亮的紅色火焰,其映在水底的倒影,頻頻驚走附近水流中游弋的魚兒。
不久以后,夕陽落下。隨著神武寺悠揚的晚鐘在暮靄中不再回蕩,那薔薇色的晚霞也漸漸從天空中褪去。夜幕悄然降臨這個山腳下的村莊,在夜空中,一彎新月散發出淡淡的幽光。河水蜿蜒流淌,在夜色中泛著銀白色的漣漪。
俯首凝望流經身畔的溪流,你會看見,一彎水晶般晶瑩的新月在溪水中漂浮著。旁邊一只漁網的影子,在夜色中隱約可見。而每當有一條鯔魚游過,在河水里攪起圈圈漣漪,漁網也隨之躍起,仿佛是要掬住那欲順水漂走的月亮似的。
農家炊煙
我愛煙,愛那從鄉村農舍上升起的炊煙。每當我看到炊煙在村莊上空裊裊升起,我的心中便感到一種滿足和恬靜。 然而,市井的濁浪已經波及鄉村,鄉村生活中的淳樸之風正在消失。賭博、淫亂、奢侈、游手好閑、自私自利等惡習幾乎侵入了每個家庭。每當我看到這些,我甚至希望這些房舍和人在火中付之一炬,盡管與毀滅相比,教育和感化是更好的手段。
如果我能夠做到,我會向每一個鄉村贈送三件禮物:一名好醫生,一位好老師和一位好牧師。
好學校、好教堂和好診所,這三類設施是構建一個健全村莊的三個最必要的要素,而健全村莊是構建一個健全國家的基礎。
果實結得過多,樹枝容易折斷;國家只知斂財卻不用之于民,則必然要傾頹。希望我們的國家看得更高遠些,就像那從簡陋農舍上升起的炊煙,悠悠直上云霄。
P3-6
序言:
后記:
評論:
主題詞:
推薦詞:
經久不衰的文學經典,全世界孩子的寫作范文,讓孩子與大師們一起,開啟文學殿堂之門!
作者德富蘆花——日本近代“情感教育”始祖,他的散文是描寫自然與人生的典范之作,美感教育的良好教材。
《蚯蚓的囈語》是他的散文集,包括了《空山流水》《漁網》《農家炊煙》《雜木林》《蘆花》《晨霜》《春天的憂傷》《大海日出》《大海與巖石》等文章。
著作者簡介:
德富蘆花(1868-1927),日本近代著名社會派小說家,散文家,生于熊本縣。少年時受自由民權運動熏陶。1885年皈依基督教,1898發表小說《不如歸》而聞名。1903年震動文壇的長篇小說《黑潮》,揭露明治政府的昏聵和專橫暴虐。1907年去耶路撒冷朝圣,回國時專程去拜見托爾斯泰。歸國后在東京郊外實踐了晴耕雨讀的生活。寫下的隨筆集《蚯蚓的夢囈》。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1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