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穆斯林的葬禮(精)
定價:49.8
作者:霍達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
ISBN:9787530212837
字數:527
頁碼:607
版次:3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93KG
目錄:
序曲 月夢
第一章 玉魔
第二章 月冷
第三章 玉殤
第四章 月清
第五章 玉緣
第六章 月明
第七章 玉王
第八章 月晦
第九章 玉游
第十章 月情
第十一章 玉劫
第十二章 月戀
第十三章 玉歸
第十四章 月落
第十五章 玉別
尾聲 月魂
后記
內容簡介:
霍達創作的《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長篇小說,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兩根故事線,一大家子人的悲歡離合,就這樣交織重疊地,從作者筆下娓娓流出?!耙坏篱T,隔著兩個世界?!薄粋€是玉的世界,一個是月的世界?;暨_用穿插的筆法,寫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為我們展示了穆斯林獨特的風俗習慣和人生歷程,描繪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臺上,悲劇,喜劇,輪番演出,不舍晝夜,無盡無休……”的“演出”,體現了他們生生不息的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返膭撟魍瓿捎?987年秋。這部五十余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深情回望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特定的時代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著力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學畫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群像,血肉豐滿,栩栩如生。作品含蓄蘊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蕩氣回腸
精彩頁:
和大門斜對的垂華門卻坐落在整個建筑布局的中軸線上。垂華門是承接前后院的咽喉,雖然除了作為通道之外再無實用價值,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與大門的樸素、莊重風格不同,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玲瓏剔透。門框不再是大門的那種暗紅色,而是朱紅色油漆,飾以“堆金瀝粉”的線紋;檐下垂著傘蓋式的透花木雕,有如轎子的四沿,那上面精雕細刻、油漆彩繪,充分展示著古建藝人的絕技。
垂華門內,又是一道影壁,卻與前院的影壁不同,無磚無瓦,系由本色黃楊木雕成,四塊相拼,很像是一面屏風。上面以浮雕手法刻著四幅山水:峨眉山月、姑蘇夜月、盧溝曉月、滄海涌月。雖都是月色,卻情趣各異,令人浮想聯翩。
繞過這道影壁,便到了后院。后院里東、西廂房各有三間,坐北朝南的是五間上房,抄手游廊把它們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四方形,在垂華門匯合。天井當中,“十”字形的磚墁甬路通往所有的門。上房的門兩側,種植著海棠和石榴,枝葉婆娑,從春到秋,都堪欣賞……
這座院子,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以大小而論,只可以算中等;有比這大的,三進、五進院子的,帶跨院的,帶花園的,不一而足。但就建筑工藝來說,這座院子已經達到相當水平;而且由于主人參與設計,顯示了與眾不同的雅致和寧靜;再由于地理位置適宜,既不臨近鬧市,又不遠離大街,關上門與世隔絕,走出去四通八達,很適合動、靜自如的居住要求,特別是對于既要在人世間奔走、又要尋求自我寧靜的人。大門上的聯額,屏風上的山水,庭院里的花木,顯然都不是無意設置的。
但是,這里住著的卻是警察局的一個偵緝隊長,既不“博”,也不“雅”,穿著一身黑警服,腰里別著“家伙”,專跟鐵鐐、手銬子打交道。據說,這房子落到他手里之前,住的是一位在前清官場上失意的文人,因宦途無緣,便消極遁世,潛心于讀書品畫,把玩秦磚漢瓦、古董文物,,尤其喜愛歷朝歷代的玉器,以“君子比德于玉”自慰。平日閉門謝客,惟有幾家玉器商店和作坊,偶爾走走,發現珍寶,必以傾囊購得為快,即使價格太高,財力不及,也要反復觀賞,盡得其樂才可作罷。若耳聞誰家藏有美玉,雖素昧平生,也不恥登門,求得一睹為快。年已耄耋,常常這般癲狂,被人譏為“玉魔”,老先生聽到,也不惱怒,反以為榮。年過八秩,壽終正寢,兒孫不肖,傾家蕩產,房子便也改了主人,歸了偵緝隊長。但老先生的遺風還留著影子。
民國二十四年春天,偵緝隊長突然想把這房子賣了,搬到別處去。因為什么,外人不得而知,只能猜想:也許是手里錢多權大,這里容不下他了,得另辟新宅;也許是在官場的鉤心斗角中需要開銷,急著用錢……其實,偵緝隊長之所以非搬家不可,另有原因:這所房子雖好,卻不讓他住得安生。一天夜里,他在熟睡之中被一聲怪叫驚醒:“我可扔了,我可扔了!”
職業的警覺性使他翻身而起,披衣下床,走到院子里,側耳靜聽了一陣,四周并無聲響。此時月朗風清,院中明亮如洗,沒有任何可疑動靜。他便疑心是自己做夢,轉身回房睡覺。剛剛躺下,那聲音又響起來了:“我可扔了!我可扔了!”
偵緝隊長連忙叫醒老婆:“你聽聽,外邊兒在嚷什么?”
“我可扔了!我可扔了!”果然又嚷上了。
他老婆揉揉惺忪睡眼,說:“一驚一乍的,你讓我聽什么?”
這可怪了,這么大的聲兒,她竟然什么都沒聽見!偵緝隊長疑疑惑惑地躺下去,一夜也沒能合眼。
接連好幾夜,他都清晰地聽到了那個奇怪的喊聲,仿佛是那位過世了好些年的“玉魔”老先生的聲音。偵緝隊長是敢要活人命的角色,本來不該害怕那早已朽爛的枯骨、深夜游蕩的幽魂,但想到買房子時的乘人之危、巧取豪奪,再加上老婆譏笑他“心有虧心事,才怕鬼叫門”,便不寒而栗,生怕某一天那“聲音”真的扔下一顆炸彈來,要了他的命。他不相信自己的神經出了毛病,卻又無法解釋這樁怪事兒,說出去誰也不會相信,悶在心里又坐臥不安,便“三十六計走為上”,急著要離開這“隨珠和璧,明月清風”的院子了。
“博雅”宅要出手的消息很快便傳了出去,街頭巷尾、茶樓酒肆,人們都在關切地談論這個話題。有人想聽聽行情,估一估自己的能力;更多的人則是湊湊熱鬧,想等著看到底誰能買得起。于是就有一些專門拉纖的掮客,壯著膽子來找偵緝隊長,想從虎口拔毛。偵緝隊長最厭惡這路貨色,他本身就是做無本買賣的,難道還要受別人的中問盤剝嗎?就放出話去:“誰要買房,本人來直接找我!跑腿兒說合的,都躲遠點兒!”
管閑事的人都給轟走了,他只在家里坐等真正的買主兒,也不到房地產交易場所去費唇舌。他相信這等房產決不會賣不出去,總會有識貨又趁錢的主兒上門!
忽一日,有人叫門。老媽子引進來,讓客人坐在倒座中的外客廳等候,才從里邊請了主人出來。偵緝隊長朝他一瞥,此人年紀約在三十歲上下,身穿灰布長衫,腳穿青面布鞋,頭戴禮帽,身材雖然高大,卻顯得瘦弱;面色黧黑,寬腦門兒,中分頭,眉弓略高,雙眼微微內陷,幽黑閃亮,炯炯有神,一副精明、干練的模樣兒。偵緝隊長只需這一瞥,憑著多年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的經驗,已經大體把來人看透,那樣子想必是個小職員、教書匠之類,充其量不過是個賬房而已,當然不會是來買房子的,許是在官司上來疏通什么關節。想到這里,心里便已厭煩,冷冷地問:“找我什么事兒???”連個稱呼都沒舍得給。 “聽說府上的房子不夠住了,要換換?”來客說。他說的“換換”其實就是“賣”,換一種說法,就顯得對賣主兒尊重。
“嗯?!眰删冴犻L答應了一聲,心里倒覺得有些意外,就吩咐老媽子說,“沏茶!”
“不必了?!眮砜蛥s說,“我們還是先談房子……”
偵緝隊長心里又是一動:這個人倒是直來直去,買得這么急!其實,他心里也急,就揮手讓老媽子下去,單刀直人地對客人說:“好,閑言少敘,書歸正傳。你是替誰來看房子的?他為什么不自個兒來???”P2-4
序言:
我認識霍達,是從讀她寫的《國殤》和《民以食為天》開始的。我喜愛這位年輕的女作家,因為從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人。但我還不知道她是位多產的作家,她寫的電影劇本、戲劇本等等,我都沒有看過。直到她送給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禮》,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寫作的才能是驚人的!
關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為我的親戚朋友里,沒有一個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愛干凈,不吃豬肉,男人們戴著一頂醫務工作者那樣的白帽;北京有一條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還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書里每一個細節,我都很“陌生”,只有書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學生活的那一段,因為北京大學的校園就是燕京大學的故址,我對燕大校園的湖光塔影,還是熟悉而且有極其濃厚的感情的。
回來再講這本小說,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它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這“效應”之廣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還多,我就不必細說了!
現在,我知道這本書正在譯成許多外國文字,在海外出版,雖然里面有些刪節,我對此還是十分歡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讀者都知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之中,有十個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國十億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輕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漢文寫出了一本極富中國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關于這本小說,在中國的言論和評價,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諺,說“百聞不如一見”,亦愿海外的朋友們,都來讀一讀這本中國回族女作家寫的奇書!
1990年7月,古爾邦節
(此系冰心先生特為《穆斯林的葬禮》外文版
所寫的序言,發表于1990年8月18日《文藝報》)
后記:
早在三年前,這本書連影沒有的時候,我就已經確定了書名《穆斯林的葬禮》。這好像是我的創作習慣,我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早早地想好了題目再謀篇,再,極少有完了再命名或改名的時候。正如我的子女,我總是在孕育著他們的時候就已經起好了名字,一個好名字會激起母親的種種美好情愫、聯翩遐想,這是母親塑造兒女的藍圖,他們一落生,我就用那早已十分熟悉的親切稱呼呼喚著他們,懷著深深的愛、殷殷的期望,哺育他們,愿他們能長大成為和這個名字相符的人。
有了《穆斯林的葬禮》這個書名之后,我曾經激動地告訴了幾位同道,她們——都是女的——幾乎和我一樣激動,說僅憑這個名字就已經使她們仿佛看到了這未來的作品的模樣兒:風度、氣質、格調。我當然不知道她們是怎么設想的,但很高興。我向她們講述了還沒有W出的故事,一半是人物原型的真實經歷,一半是我的即興發揮和虛構。我講得很慢,聲音很輕,那根本不是“講故事”,而是讓自己的心潛入書(未來的書)中的時空,并且帶著我的朋友們到那時空中,去游歷一番。這也算是我的一個創作習慣,我在打好“腹稿”之后不急于落筆,愿意口頭講述一遍或數遍,講給家人聽,或是講給朋友聽,有時對著錄音機講給自己聽。這是對“腹稿”的一個考驗,如果不能打動別人也不能打動自己,寫出來還有什么意思呢?
感謝我的朋友們,她們一邊聽我的講述一邊熱淚盈眶,我的講述經常被哭聲打斷。我并不想“賺”別人的眼淚,眼淚也不是評價文學作品的惟一標準,但它至少說明,我的講述引起了別人的共鳴。尚在孕育中的作品已經得到了朋友們的首肯,這對于作者,等于是“厲兵秣馬”!
但我仍然沒有動筆。
我在等待落筆的最佳時機,不到激情在筆尖無法遏止地涌流的時候,不“硬寫”,我怕糟蹋了這個自己非常喜歡的題目。
我當然不能坐等。我踏著故事當中男女主人公的足跡奔走,我要回到那個時空去,再生活一次?!坝嗌餐怼?,沒有經歷過書中的全過程,但我曾和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有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接觸,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的痛哭和飲泣,閉目如在眼前,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曾經不自覺地使我了解到早于我的那個時代的往事。何況在地面上還留存著并不因為他們的先后辭世而消失的東西,當我踏著他們當年走過的路,看到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歷史就在我的面前復活了。何況在人間還生活著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過的人,以及和他們同時代的人,這些人向我談起過去,就好像歲月倒流了似的。何況我對于已經亡故了的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有著那樣深切的懷念之情,一想起他們,我就無法抑制自己,我常在夢中見到他們,以為他們還在,醒來之后,一陣悵然、茫然!如果不讓他們在我的筆下復活,我簡直無法安生!
在經過相當長的一段“孕育”之后,我覺得我所等待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就鋪開了稿紙,拿起了筆。我把所有創作計劃都擱置起來,把所有的“文債”都往后推,把生活中的一切瑣事都拋開,連一些好朋友和許多讀者的信件都無暇回復,全力以赴《穆斯林的葬禮》,我希望大家都能原諒我,如果知道我此時的心情的話。
年輕的時候膽子大,寫東西也不覺得艱辛,有時甚至是寫著“玩玩兒”。隨著年歲的增長,寫作似乎越來越難,那是因為:文學,在我心中越來越神圣。面對文學,我有著宗教般的虔誠。我在寫作中凈化自己的心靈,并且希望我的讀者也能得到這樣的享受。文學,來不得虛偽、欺詐和裝腔作勢,也容不得污穢、骯臟和居心不良?!拔娜缙淙恕?,作家的赤誠與否是瞞不過任何人的眼睛的,我歷來不相信懷著一顆卑劣的‘心的人能寫出真善美的好文字。
我陶醉在自己創造的意境中。人是需要理想、需要幻想的,需要美,以美的意境、美的情操來陶冶自己。我想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丑惡集中起來強迫人去看,那一定是一種很慘的刑罰。
追求美是人的本性,我相信人們本能地而并非理智地向往純美純情的意境,美不必強迫人接受。不然,“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樣的前人名句就不會這樣傳之久遠,深入人心。當然不是人間到處都有這樣的意境,所以人們才更需要這樣的意境。我筆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間曾經有過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覺得人生在世應該做那樣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也是幸運的,因為他畢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對自己的心靈的冶煉過程,他畢竟經歷了并非人人都能經歷的高潔、純凈的意境。人應該是這樣的大寫的“人”。人的心決不單單是解剖圖上畫的那顆有著什么左心房、右心房……的心臟。為人的心作傳,為人的心譜曲,這是一項十分艱辛而又十分幸福的事業。
寫作也是三百六十行當中的一行。但是它恐怕不能像某些行當一樣當“活兒”干。這個“活兒”太神圣,太復雜。有各種各樣的技巧,怛技巧卻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說這技巧只能含在作品之中,而不能讓人可觸可摸,一道道工序地去品評:“這活兒做得地道?!弊罡叩募记墒菬o技巧,僅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靈魂。讓人看見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
我在落筆之前設想過各種技巧,寫起來卻又都忘了。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經離開我而存在,我的任務只是把它“發掘”出來,而無須再補上一塊或是敲掉一塊。它既然是“孕育”而成的,就不能像人工制造的那樣隨心所欲地加以改變。我尊重這個完整的肌體,我小心翼翼地、全神貫注地捧著它,奉獻出來,讓它呈現它本來的面目于讀者面前。
我至今弄不清楚我運用了什么技巧,也弄不清楚這本書按時下很流行的說法歸屬什么流派。
我無意在作品中渲染民族色彩,只是因為故事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民族之中,它就必然帶有自己的色彩。我無意在作品中鋪陳某一職業的特點,只是因為主人公從事那樣的職業,它就必然頑強地展示那些特點。我無意借宗教來搞一點兒“魔幻”或“神秘”氣氛,只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和宗教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和密切的現實聯系,它時時籠罩在某種氣氛之中。我無意在作品中闡發什么主題,只是把心中要說的話說出來,別人怎么理解都可以。我無意在作品中刻意雕琢、精心編織“懸念”之類,只是因為這些人物一旦活起來,我就身不由己,我不能干涉他們,只能按照他們運行的軌道前進。是他們主宰了我,而不是相反。必須真正理解“歷史無情”這四個字。誰也不能改變歷史、偽造歷史。
“分娩”的過程是相當漫長的,四五十萬字,誰也不可能開幾個夜車就寫出來。
我在稿紙前和主人公一起經歷了久遠的跋涉。我常常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心都在小說中。我忘記了人間的寒暑,以小說中的季節為自己的季節。窗外正是三伏盛夏,書中卻是數九嚴冬,我不寒而栗。
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從早到晚,又夜以繼日。我為他們的歡樂而歡樂,為他們的痛苦而痛苦。我的稿紙常常被眼淚打濕,有時甚至不得不停下來痛哭一場。
我已經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開。當我把他們一個一個地送離人間的時候,我被生離死別折磨得痛徹肺腑。心絞痛發作得越來越頻繁,我不得不一次次停下來吞藥。我甚至擔心自己的葬禮先于書中的葬禮而舉行,那么,我就太遺憾了,什么人都對不起了!
我的命運畢竟沒有這么慘。當我寫完了最后一行,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現在,死都不怕了!我相信讀者決不會認為我在危言聳聽,我相信書中的亡人完全理解我的心。
謹將此書奉獻給亡故的人們,向他們表達我的懷念之情。
謹將此書奉獻給我的朋友和廣大讀者,這是我的心在和你們交流。我等待你們的批評。
我由衷地感謝回、漢族的許多前輩和朋友,在我的寫作之中給予了熱情的關切和幫助。感謝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朋友們對我的信任和鞭策。他們催稿簡直像“索命”,而我甘愿把“命”交給他們。
書稿終于完成了,摞起來將近一尺厚。我把她鄭重地交給鞭策我、信任我的編輯,請接住她,這是一個母親在捧著自己的嬰兒。
1987年9月1日晨
記于撫劍堂書屋
評論:
主題詞:
推薦詞:
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
正版銷量突破三百萬冊限量紀念版!
最純潔的夢想、最凄美的愛情、最痛苦的命運!
霍達創作的《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長篇小說,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兩根故事線,一大家子人的悲歡離合,就這樣交織重疊地,從作者筆下娓娓流出。
著作者簡介:
霍達,女,回族,1945年生。國家一級作家,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在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表彰大會受國務院表彰。著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約八百萬字,其中,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獲中國文學最高獎——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以及第三屑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獎、建國四十周年北京市優秀文學獎;長篇小說《補天裂》獲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并被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文聯、中國作協評為建國五十周年全國十部優秀長篇小說之一,并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駿馬獎、北京市優秀圖書獎;中篇小說《紅塵》獲第四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報告文學《萬家憂樂》獲第四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駿馬獎、炎黃杯當代文學獎、首屆全國保護消費者杯個人最高獎及“3.15”金質獎章;報告文學《國殤》獲首屆中國潮報告文學獎、首屆全國衛生題材文學一等獎;話劇劇本《紅塵》獲第二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獎;電視劇《鵲橋仙》獲首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其插曲《難訴相思》獲太平洋影音公司云雀獎;電影劇本《我不是獵人》獲第二屆全國優秀少年兒童讀物獎;電影劇本《龍駒》獲建國四十周年全國優秀電影劇本獎;散文《義冢豐碑》《煙雨文武廟》獲慶祝香港回歸征文全國一等獎;散文《為了那片蒼天圣土》獲全國政協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優秀征文獎。此外,還著有長篇小說《未穿的紅嫁衣》,長篇報告文學《搏浪天涯》,電影劇本《秦皇父子》《鞘中之劍》,電視劇本《飄然太白》《江州司馬》《失落的明珠》《年輪》《蒼天圣土》,話劇劇本《海棠胡同》等。作品有英、法、阿拉伯、烏爾都等多種文字譯本及港臺出版的中文繁體字版多部。出版有六卷本《霍達文集》、八卷本《中國當代作家·霍達系列》、九卷本《霍達文選》。曾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寫作中心活動,赴英、法、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挪威、芬蘭等十余國進行學術交流,并曾出任開羅電影節國際評委、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代表、《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等職務,生平及成就載人《中國當代名人錄》和英、美版《世界名人錄》。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2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