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巴黎圣母院(精)/經典譯林
定價:27
作者:(法國)維克多·雨果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
ISBN:9787544761024
字數:368
頁碼:407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61KG
目錄:
弁言
一八三二年定本附言
第一卷
一 大廳
二 彼埃爾·格蘭古瓦
三 樞機主教大人
四 雅克·科伯諾爾老板
五 卡西莫多
六 愛斯美拉達
第二卷
一 從沙里勃德到西拉
二 河灘廣場
三 以德報怨
四 夜盯美人梢,必有麻煩事
五 麻煩接踵而至
六 摔破的瓦罐
七 新婚之夜
第三卷
一 圣母院
二 巴黎鳥瞰
第四卷
一 好心人
二 克洛德·弗洛羅
三 放牧怪獸者其狀益怪
四 狗和它的主人
五 回頭再說克洛德·弗洛羅
六 不得人心
第五卷
一 圣馬丁修院長老
二 這個將要殺死那個
第六卷
一 公正一瞥古時如何審案
二 老鼠洞
三 一塊玉米發酵餅的故事
四 一滴眼淚回報一滴水
五 糕餅的故事的結局
第七卷
一 對山羊吐真情實在危險
二 教士和哲學家區別分明
三 鐘
四 ANArKH
五 兩個黑衣人
六 當街罵七聲,后果難預測
七 妖僧
八 臨河窗子的用途
第八卷
一 埃居變成枯葉
二 埃居變成枯葉(續)
三 埃居變成枯葉(續完)
四 “進此門者,放棄一切希望?!?
五 母親
六 三個男人心不同
第九卷
一 昏熱
二 駝背,獨眼,瘸腿
三 聾子
四 粗陶與水晶
五 紅門的鑰匙
六 紅門的鑰匙(續)
第十卷
一 貝爾納丹街上格蘭古瓦妙策接二連三
二 您就當無賴漢吧
三 歡樂萬歲!
四 好心幫倒忙
五 法蘭西的路易閣下的誦經室
六 小刀閑游
七 沙朵佩趕來救援
第十一卷
一 小鞋
二 美麗的白衣女郎
三 腓比斯結婚
四 卡西莫多結婚
內容簡介:
《巴黎圣母院》是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說。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通過一個純潔無辜的波希米亞女郎慘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陰險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蠻殘忍,貴族的荒淫無恥和國王的專橫殘暴。作品鮮明地體現了反封建、反教會的意識和對人民群眾的贊頌。
精彩頁:
一 大廳
距今三百四十八年六個月零十九天,巴黎萬鐘齊鳴,舊城、大學城和新城三重城垣中的市民個個驚醒。
然而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這一天并非載諸史冊的重大日子。大清早就驚動了巴黎各座鐘樓和全體市民的事件,其實不足稱道。既非畢卡第人或勃艮第人發動進攻,也不是抬著圣龕游行,更不是拉阿斯葡萄園里的學生娃起來造反,不是號稱“萬民敬畏之主國王陛下”的人城式,甚至不是在司法宮廣場干凈利落地絞死個把男女扒手。這也不是十五世紀常見的某個頭戴翎毛、身披五色斑斕的盛裝的外國使團來臨。兩天前剛有這樣一隊人馬馳過,那是弗蘭德的使節奉命前來締結弗蘭德的瑪格麗特公主與法國王太子的婚約。他們進入巴黎,使波旁樞機主教大人傷透腦筋。他為了取悅國王,不得不對這班舉止粗俗、高聲喧嘩的弗蘭德市長、鎮長笑臉相迎,并在自己的波旁公館中上演一出“極其精彩的寓意劇、滑稽劇兼鬧劇”以示款待,顧不得一場滂沱大雨淋透了懸掛在公館門口的華麗幔帳。
一月六日那一天,按照讓·德·特洛阿的說法“使巴黎百姓興奮不已”的事件,是隆重紀念主顯節和胡鬧節。自從遠古以來,這兩個節日已合并慶祝。
那一天,預定在河灘廣場點燃篝火,在勃拉克小教堂豎立五月樹,在司法宮演出圣跡劇。頭天晚上,京兆衙門的差官身穿紫地綴白色大十字的山羊毛料漂亮號衣,已在大街通衢吹奏喇叭曉諭此事。
一大清早,男女市民不管是住家還是鋪戶,統統鎖上屋門,從四面八方擁向上述三個地點之一。各有各的選擇,有的愿看篝火,有的喜歡五月樹,有的偏愛圣跡劇。話說回來,巴黎的閑人自古以來就很有見識,大股人流直奔篝火而去,因為烤篝火正合時令。要不就去看圣跡劇,上演圣跡劇的司法宮大廳有屋頂和墻壁門窗,足以御寒。大家不謀而合,讓那棵可憐兮兮、著花不多的五月樹在勃拉克小教堂公墓內,在一月的天空下獨自哆嗦。
老百姓尤其擁入通往司法宮的各條大街,因為他們知道,前兩天抵達的弗蘭德使節打算觀看圣跡劇,并且列席同在大廳舉行的胡鬧王選舉。
這座大廳當時號稱世上大廳之最(索瓦爾確實尚未丈量蒙塔吉古堡的大廳),那一天誰要擠進去卻殊非易事。守在窗口的好奇者望見宮前廣場上萬頭攢動,宛似一片汪洋。五六條大街如河流的出口,每時每刻都把后來者投人人海。形狀不規則的廣場如水池,四周屋宇的墻角突出其間如海岬伸入大海,而人流的波濤越益洶涌澎湃,撞擊這些岬角。司法官高大的哥特式立面中央有座大階梯,人流分成兩股,不斷上上下下。人潮在中間的臺階底下劈開后,又匯成壯闊的波瀾沿著兩側的坡道滾滾擴散??偠灾?,大階梯如百丈瀑布,片刻不停地瀉人廣場這個大湖。喊聲,笑聲,千萬雙腳的跺地聲沸沸揚揚,震天動地。這一片喧囂不時加劇,擁向大階梯的人流不時折回來,亂作一團,攪成漩渦。原來是一名弓箭手出頭干涉。要不就是京兆尹手下一名捕快騎馬沖出來維持秩序。這項差使由京兆衙門傳給都督府,復由都督府傳給兵馬司,再由兵馬司傳給今日巴黎的巡警大隊,倒是出色的傳統。
但見成千上萬安靜誠實的市民在各自的門口、窗口、天窗口、屋頂上伸頭探腦,觀望司法宮和嘈雜的人群,倒也別無他求。因為直到今天,巴黎許多人仍滿足于觀看看熱鬧人本身形成的熱鬧場面,而一堵墻背后發生什么事情,總使我們興味盎然。
我們生活在一八三。年的人假如有可能憑借想象混入十五世紀巴黎人中間,與他們一起拉來拽去,摩肩接踵,擠進這個在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變得窄小的大廳,我們看到的場面必定有趣,不乏魅力。我們周圍的一切唯其古老,對我們反而顯得十分新鮮。
假如讀者同意,我們請他試著想象他與我們一起置身于穿著罩衫、半截衫和短襖的嘈雜人群之中,跨越大廳門坎時,會有什么感受。
首先是耳際轟鳴,眼花繚亂。在我們頭頂上是木雕貼面,漆成天藍色,飾以金色百合花圖案的雙行尖拱圓頂;在我們腳下是黑白兩色相間的大理石地面。離我們幾步遠的地方有一巨大的柱子,稍后是又一根巨柱,一根接一根。大廳的縱向共有七根柱子支撐雙行尖拱在橫向正中的落點。前四根柱子周圍擺著雜貨攤,出售閃閃發光的玻璃器皿和金屬飾片;后三根柱子周圍放著橡木板凳,早由訴訟人的短褲和代訟人的長袍磨平蹭光。大廳周遭,沿著高高的外墻,在門與門之間,窗戶之間,柱子之間,從法拉蒙起的歷代法國國王的雕像,排成不見盡頭的行列,其中有閉目垂臂的懶王,也有昂首向天、高舉兩臂的好勇斗狠的君主。尖拱長窗上鑲著五光十色的玻璃;寬敞的出入口裝著華美的精雕細刻的門扉。這一切,拱頂、柱子、墻壁、窗框、護板、雕像,自上至下無不涂上輝煌的天藍色和金色。這金碧交輝之色當年已經有點暗淡了,后來到吾主紀元一五四九年,杜勃雷爾遵循傳統依舊大加贊美時,其實已滿面塵封,埋在蜘蛛網底下了。
現在請諸位想象,在一月份慘淡的陽光映照下,一股五顏六色、吵吵鬧鬧的人流擁進這個寬廣的長方形大廳,沿著墻壁移動,圍著柱子打轉。至此,諸位對我們將要進一步描述其有趣細節的畫面已有一個籠統的印象了。
P1-3
序言:
電影院里,影片上演前不會先放一段錄音介紹本片內容,評價片中人物。觀眾有足夠的智商,自能看懂內容并對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價。小說,尤其是名著的讀者,他們的文化修養必定高于一般電影觀眾,似乎更用不著一位研究者、批評家、專業人員出來指導他們應如何閱讀。此類文字,自高身價的稱之為“序”,謙遜一點的名之日“導言”。除非能提供獨特的見解或新發現的材料,此類文字本不必寫,至少應力求簡明扼要,多少有點新意。本叢書的體例要求每本書的正文前有這樣一篇東西,于是不得已而為之,遵例亦稱為“序”。
《巴黎圣母院》作于一八三一年,以一四八二年路易十一治下的法國為背景,自然可以視作一部歷史小說。作者雨果(一八〇二——一八八五)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浪漫主義巨匠出手寫小說,與英國小說家、歷史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奠基人司各脫的路子便有所不同,更多一點華采,幾分恢宏,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皆被放大了若干倍。
中國的歷史小說往往“七真三假”,主要人物必須實有其入,主要情節必須確有其事。西洋的歷史小說相反,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往往是虛構的,倒是次要人物和次要情節有所依據,以便渲染歷史氛圍,營造一種“可信性”。司各脫如此,雨果亦復如此?!栋屠枋ツ冈骸分?,吉卜賽舞女愛斯美拉達和駝背敲鐘人卡西莫多是完全虛構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確有其人,但實無其事。次要人物,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在圣母院廣場上圍觀棄嬰的四名修女,其姓名都有出處可查。雖然作者幾乎做到無一人無來歷,他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歷史材料的同時,為了小說結構和藝術的需要,也不惜“修改”歷史。書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圣跡劇作者詩人格蘭古瓦名載史冊,不過他生于一四七五年,一四八二年時還是個毛孩子。他成為圣跡劇作者是后來的事,雨果讓他提前出生了二十年。
在他本國,雨果的詩名大于他作為小說家的名望。詩人寫小說,免不了筆端詩情洋溢。第三卷第二章《巴黎鳥瞰》的最后一節對日出時分巴黎萬鐘齊鳴的贊頌,是雨果自詡的史詩手筆,亦為論者和選家普遍推崇。然而全書的基調陰沉悲慘,命運似圣母院鐘樓的巨大陰影籠罩各卷,以狂風疾雨之力把主人公推向注定的結局。因此筆者更欣賞第二卷第七章《新婚之夜》開頭,寫到格蘭古瓦端詳愛斯美拉達時,作家插入一段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把吉卜賽姑娘比做飛無定向、身影綽約、翩然掠過樹梢的藍蜻蜓。只有這一段文字,這一首天真爛漫的抒情短詩,是陰影中的亮點,暴風雨前片刻的寧靜。
雨果亦以劇作家聞名。這部小說更多地帶上了他作為劇作家的印記。在這以前,他寫過兩部劇本:《瑪麗蓉·德·洛爾墨》和《艾那尼》。他如展開劇情一樣展開他的小說。全書的時間跨度僅為六個月,自一四八二年一月至七月,而其中主要情節又集中發生在幾天之內。第一、二卷寫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一天內發生的事情:詩人格蘭古瓦的道德劇演出失敗,誤入“奇跡大院”,差點未被吊死,最后因禍得福,與吉卜賽舞女愛斯美拉達摔罐成親。這兩卷,相當于劇本的“交代”。
第三卷游離情節之外,專門描寫圣母院和巴黎城。
第四卷回到本題,追述克洛德副主教與敲鐘入卡西莫多的關系,是“補充交代”。
第五卷又脫離情節。路易十一國王在這里出現并無必要,只是為了引出克洛德關于“這個將要殺死那個”的議論。
從第六卷起,又接上情節。讀者從坐關婆的悲慘身世,已能猜出愛斯美拉達和卡西莫多的來歷。第七卷用五章篇幅寫三月二十九日夜里發生的事情:腓比斯赴約與愛斯美拉達幽會,克洛德透過門縫偷窺,不由妒火中燒,捅了腓比斯一刀后溜走,反誣愛斯美拉達為兇手。
第八卷,一個月之后,愛斯美拉達的案件開審。這以后,情節急轉直下,波瀾迭起,直至第十一卷大結局:愛斯美拉達被絞死,克洛德被卡西莫多從鐘樓頂上摔下來,卡西莫多到墓穴中與愛斯美拉達永久相伴。
不僅小說情節的開展類似戲劇,小說中人物的關系,也襲用了雨果喜愛的戲劇模式:三個男子共戀一女子。在《艾那尼》中,唐·哥梅茨、國王和艾那尼爭奪唐娜·莎爾。在《巴黎圣母院》中,弗洛羅、卡西莫多、格蘭古瓦圍著愛斯美拉達轉。(模式允許一定程度的變異。確切說,格蘭古瓦并不熱戀愛斯美拉達。他比他尊之為老師的克洛德要理智、冷靜得多,不允許自己作無回報的投入。若用圖形來表示,他們的關系似一個等腰三角形,弗洛羅與卡西莫多為兩條長的側邊,格蘭古瓦為短的底邊,愛斯美拉達自然是三角形的中心。至于腓比斯,他根本不愛愛斯美拉達,因此不存在一個四邊形的四條邊與其中心的關系。)雨果一八三三年寫的劇本《呂意·布拉斯》又重復這一模式:三個男子,一個粗野似卡西莫多,一個惡毒如克洛德·弗洛羅,一個耽于幻想若格蘭古瓦,共戀西班牙王后。
上面說過,第三、第五卷游離于情節之外,性急的讀者完全可以跳開這兩章不讀,對抽象思考缺乏興趣的讀者也可以略過不讀,如同對待《戰爭與和平》最后一部中長篇大論的歷史哲學。作者之所以插入這兩卷“閑文”,是因為他不滿足于講故事、編戲,他愿兼做建筑史家和思想家。他要闡述一個思想,一個學理:如同哥特式建筑取代了羅曼式建筑,民主將取代神權,印刷術將取代建筑術,印在紙上的思想將取代刻在石頭上的思想,“這個將要殺死那個”;在谷登堡發明印刷術之前,人類的思想主要體現為石頭建筑,一旦書籍成為思想更輕便、更易于普及的載體,建筑藝術便無用武之地了。
這是詩人的結論,類比和推理多于實證。事實上,印刷術發明之后,被“殺死”的不是建筑藝術,只是哥特式建筑,而且“兇手”也不是谷登堡,至少不是他一個人。這里有復雜的社會、經濟原因。十五世紀以后的歐洲,建筑藝術并未衰落、消亡,人類的部分思想依舊記錄在石頭上,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建筑風格相繼而起。直至十九世紀初,拿破侖的凱旋門仍是石頭建筑,雖說他也熔化繳獲的大炮,鑄造、建立了旺多姆銅柱。石頭建筑到十九世紀末才壽終正寢。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革命使鋼筋水泥的摩天樓成為現代工業文明的標志,全部鋼鐵結構的埃菲爾鐵塔在塞納河畔高聳入云,俯視圣母院和凱旋門。而在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里,笨重的鋼筋水泥越來越為合金材料和玻璃幕墻所取代。就在歷代法國國王的住所羅浮宮的院子里,貝聿銘明快的金字塔與陰沉晦暗、歷盡滄桑的石頭宮殿相映成趣。
同在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里,印刷品、書籍作為思想主要載體的地位遭到音像制品越來越猛烈的沖擊,就差一位作家,一位思想家出來大喝一聲:“這個將要殺死那個!廣播、電影、電視將要殺死書籍!”
其實,這個不會殺死那個,這一個和那一個有時甚至會相互促進。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觀眾的數目必定是讀者的幾十倍、幾百倍。意猶未足的觀眾回過頭來又會去讀小說。世人知有《巴黎圣母院》這部小說,知有雨果這位作家,往往是因為他們看過同名的電影。扮演愛斯美拉達的意大利影星琪娜·洛洛布里琪達為雨果立下的功績,超過加在一起的幾十部文學史教科書和幾百位文學教授。
圣母院教堂本身或許是最大的受益者,觀光巴黎的游客每年數以百萬計,他們首先想看的是這座哥特式主教堂,因為他們讀過小說《巴黎圣母院》或者看過電影。人們不再建造哥特式教堂,但是人們知道保存杰出的文化和歷史遺跡。
一座教堂和一本書,長存于天地之間。
施康強
后記:
評論:
主題詞:
推薦詞: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上下)》是一部不可不讀的浪漫主義流派作品,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小說是法國文學史上極具代表性的巨作,它極具藝術色彩,以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為背景,真實的展現了宮廷與教會的陰暗勾當,小說與現實形成強烈反差,刺激著每一位讀者的感官。
著作者簡介: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1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