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的精神家園(王小波精裝文集)
定價:42
作者:王小波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
ISBN:9787533944230
字數:
頁碼:
版次: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KG
目錄:
序
工作·使命·信心——《黃金時代》得獎感言
我為什么要寫作
關于格調
我的精神家園
關于“媚雅”
藝術與關懷弱勢群體
小說的藝術
蓋茨的緊身衣
另一種文化
關于幽閉型小說
從《黃金時代》談小說藝術
《懷疑三部曲》序
《懷疑三部曲》后記
用一生來學習藝術
我對小說的看法
生活和小說
關于文體
長蟲·草帽·細高挑
卡爾維諾與未來的一千年
與人交流——《未來世界》得獎感言
《血統》序
個人尊嚴
君子的尊嚴
我看老三屆
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
寫給新的一年(一九九六年)
有關“偉大一族”
居住環境與尊嚴
飲食衛生與尊嚴
有關“給點氣氛”
奸近殺
蘇東坡與東坡肉
文明與反諷
有關貧窮
賣唱的人們
工作與人生
環境問題
寫給新的一年(一九九七年)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愚人節有感
驢和人的新寓言
北京風情
卡拉OK和驢鳴鎮
從Internet說起
我對國產片的看法
明星與癲狂
為什么要老片新拍
商業片與藝術片
電影·韭菜·舊報紙
舊片重溫
欣賞經典
電視與電腦病毒
好人電影
中國為什么沒有科幻片
電腦特技與異化
有關愛情片
承認的勇氣
外國電影里的幽默
都市言情劇里的愛情
《祝你平安》與音樂電視
李銀河的《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
李銀河的《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
擺脫童稚狀態
拷問社會學
《他們的世界》序
《他們的世界》跋
關于同性戀問題
有關同性戀的倫理問題
域外雜談·衣
域外雜談·食
域外雜談·中國餐館
域外雜談·住
域外雜談·農場
域外雜談·盜賊
域外雜談·行
文化的園地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打工經歷
門前空地
在美國左派家做客
內容簡介:
《我的精神家園》是王小波雜文作品的精選集,分為文化篇、藝術篇、社會篇三部分。文中話題大多涉及文化狀態與知識分子的命運。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視角,從犀利的批判意識出發,以他獨特的坦率與深刻、機智與黑色幽默,構建起獨特的精神家園,將一道思想的盛宴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感受他對思想、對自己、對寫作的真誠。
精彩頁:
關于格調
最近我出版了一本小說《黃金時代》,有人說它格調不高,引起了我對格調問題的興趣。各種作品、各種人,尤其是各種事件,既然有高有低,就有了尺度問題。眾所周知,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格調高,但總免不了要干些格調低的事。這就使得格調問題帶有了一定的復雜性。
當年有人問孟子,既然男女授受不親,嫂子掉到水里,要不要伸手去拉。這涉及了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假如“禮”是那么重要,人命就不要了嗎?孟子的回答是:用手去拉嫂子是非禮,不去救嫂子則“是豺狼也”,所以只好從權,寧愿非禮而不做豺狼。必須指出,在非禮和做豺狼之中作一選擇是痛苦的,但這要怪嫂子干嗎要掉進水里。這個答案有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但不是最壞,因為他沒有說戴上了手套再去拉嫂子,或者拉過了以后再把手臂剁下來。他也沒有回答假如落水的不是嫂子而是別的女人,是不是該去救。但是你不能對孟子說,在生活里,人命是最重要的,犯不著為了些虛禮犧牲它—說了孟夫子準要和你翻臉。另一個例子是舜曾經不通知父親就結了婚。孟子認為,他們父子關系很壞,假如請示的話,可能一輩子結不了婚;他還扯上了一些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話,結論是舜只好從權了。這個結論同樣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假如舜的父親稍稍寬容,許可舜和一個極為惡毒的女人結婚,不知孟子的答案是怎樣的。假如讓舜這樣一位圣賢娶上一個惡毒的婦人,從此在痛苦中生活,我以為不夠恰當。倘若你說,在生活里,幸福是最重要的,孟老夫子也肯定要和你翻臉。但不管怎么說,一個理論里只要有了“從權”這種說法,總是有點欠嚴謹。好在孟子又有些補充說明,聽上去更有道理。
有關禮與色孰重的問題,孟子說,禮比色重,正如金比草重。雖然一車草能比一小塊金重,但是按我的估計,金子和草的比重大致是一百比一—搞精確是不可能的,因為草和草還不一樣。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個換算關系,可以作為生活的指南,雖然怎么使用還是個問題。不管怎么說,孟子的意思是明白的,生活里有些東西重,有些東西輕。正如我們現在說,有些事格調高,有些事格調低。假如我們重視格調高的東西,輕視格調低的東西,自己的格調就能提升。
作為一個前理科學生,我有些混賬想法,可能會讓真正的人文知識分子看了身上長雞皮疙瘩。對于“禮”和“色”,大致可以有三到四種不同的說法。其一,它們是不同質的東西,沒有可比性;其二,禮重色輕,但是它們沒有共同的度量;最后是有這種度量,禮比色重若干,或者一單位的禮相當于若干單位的色;以上的分類恰恰就是科學上說的定類(nominal)、定序(ordinal)、定距(interval)和定比(ratio)這四種尺度(定距和定比的區別不太重要)。這四種尺度越靠后的越精密。格調既然有高低之分,顯然屬于定序以后的尺度。然而,說格調僅僅是定序的尺度還不能令人滿意—按定序的尺度,禮比色重,順序既定,不可更改,舜就該打一輩子光棍。如果再想引入事急從權的說法,那就只能把格調定為更加精密的尺度,以便回答什么時候從權,什么時候不可從權的問題—如果沒個尺度,想從權就從權,禮重色輕就成了一句空話。于是,孟子的格調之說應視為定比的尺度,以格調來度量,一份禮大致等于一百份色。假如有一份禮,九十九份色,我們不可從權;遇到了一百零一份色就該從權了。前一種情形是在一百和九十九中選了一百,后者是從一百和一百零一中選了一百零一。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就能使自己的總格調得以提高。
對于作品來說,提升格調也是要緊的事。改革開放之初有部電影,還得過獎的,是個愛情故事。男女主角在熱戀之中,不說 “我愛你”,而是大喊“I love my motherland”,場景是在廬山上,喊起來地動山搖,格調就很高雅,但是離題太遠。國外的電影拍到這類情節,必然是男女主角擁抱熱吻一番,這樣格調雖低,但比較切題。就愛情電影而言,顯然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格調高雅,但是晦澀難解;另一種較為直接,但是格調低下。按照前一種方式,邏輯是這樣的,當男主角立于廬山之上對著女主角時,心中有各種感情:愛祖國、愛人民、愛領袖、愛父母,等等。最后,并非完全不重要,他也愛女主角。而這最后一點,他正急于使女主角知道。但是經過權衡,前面那些愛變得很重,必須首先表達之,愛她這件事就很難提到。而女主角的格調也很高雅,她知道提到愛祖國、愛人民等,正是說到愛她的前奏,所以她耐心地等待著。我記得電影里沒有演到說出“I love you”,按照這種節奏,拍上十幾個鐘頭就可以演到。改革開放之初沒有幾十集的連續劇,所以真正的愛情場面很難看到。外國人在這方面缺少訓練,所以對這部影片的評價是:雖然女主角很迷人,但不知拍了些啥。
按照后一種方式,男主角在女主角面前時,心里也愛祖國、愛上帝,等等。但是此時此地,他覺得愛女主角最為急迫,于是說,我愛你,并且開始帶有性愛意味的身體接觸。不言而喻,這種格調甚為低下。這兩種方式的區別只在于有無經過格調方面的加權運算,這種運算本身就極復雜,導致的行為就更加復雜。后一種方式沒有這個步驟,顯得特別簡捷,用現時流行的一個名詞,就是較為“直露”。這兩種方式的區別在于前者以愛對方為契機,把祖國人民等一一愛到,得到了最高的總格調。而后者徑直去愛對方,故而損失很大,只得到了最低的總格調。
說到了作品,大家都知道,提升格調要受到某種制約?!拔母铩崩镉幸活愖髌分活櫶嵘裾{,結果產生了“高大全”的人物和“高大全”的故事,使人望之生厭。因為這個緣故,領導上也說,要做到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作品里假如只有格調,就不成個東西。這就是說,格調不是評價作品唯一的尺度。由此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另外那種東西和格調是個什么關系?這個問題孟子肯定會這么回答:藝術與格調,猶色與禮也。作品里的藝術性,或則按事急從權的原則,最低限度地出現;或則按得到最高格調的原則,合理地搭配。比如說,徑直去寫男女之愛,得分為一,搭配成革命的愛情故事,就可以得到一百零一分。不管怎么說,最后總要得到“高大全”。
我反對把一切統一到格調上,這是因為它會把整個生活變成一種得分游戲。一個得分游戲不管多么引人入勝,總不能包容全部生活,包容藝術,何況它根本就沒什么意思。假如我要寫什么,我就根本不管它格調不格調,正如談戀愛時我決不從愛祖國談起。
現在可以談談為什么別人說我的作品格調低—這是因為其中寫到了性。因為書中人物不是按順序干完了格調高的事才來干這件格調低的事,所以它得分就不高。好在評論界沒有按禮與色一百比一的比例來算它的格調,所以在真正的文學圈子里對它的評價不低,在海外還得過獎。假如說,這些人數學不好,不會算格調,我是不能承認的。不說別人,我自己的數學相當好,任何一種格調公式我都能掌握。我寫這些作品是有所追求的,但這些追求在格調之外。除此之外,我還懷疑,人得到太多的格調分,除了使別人詫異之外,沒有實際的用處。
坦白地說,我對色情文學的歷史有一點了解。任何年代都有些不爭氣的家伙寫些丫丫烏的黃色東西,但是真正有分量的色情文學都是出在“格調最高”的時代。這是因為食色性也,只要還沒把小命根一刀割掉,格調不可能完全高。比方說,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出了一大批色情小說,作者可以說有相當的文學素質;再比方說,“文化大革命”里流傳的手抄小說,作者的素質在當時也算不錯。要使一個社會中一流的作者去寫色情文學,必須有極嚴酷的社會環境和最不正常的性心理。在這種情況下,色情文學是對假正經的反擊。我認為目前自己尚寫不出真正的色情文學,也許是因為對環境感覺魯鈍。前些時候我國的一位知名作者寫了《廢都》,我還沒有看。有人說它是色情文學,但愿它不是的,否則就有說明意義了。
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和“文革”時的中國人一樣,性心理都不正常。正常的性心理是把性當作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但不是全部。不正常則要么不承認有這么回事,要么除此什么都不想。假如一個社會的性心理不正常,那就會兩樣全占。這是因為這個社會里有這樣一種格調,使一部分人不肯提到此事,另一部分人則事急從權,總而言之,沒有一個人有平常心。作為作者,我知道怎么把作品寫得格調極高,但是不肯寫。對于一件愚蠢的事,你只能唱唱反調。P14-20
序言:
年輕時讀蕭伯納的劇本《巴巴拉少?!?,有場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業巨頭安德謝夫老爺子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兒子斯泰芬,問他對做什么有興趣。這個年輕人在科學、文藝、法律等一切方面一無所長,但他說自己有一項長處:會明辨是非。老爺子把自己的兒子暴損了一通,說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你什么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我看到這段文章時只有二十來歲,登時痛下決心,說這輩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個一無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數的一員。我年輕時所見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淺(且不說是荒謬)的原則,就以為無所不知,對世界妄加判斷,結果整個世界都深受其害。直到我年登不惑,才明白蕭翁的見解原有偏頗之處;但這是后話—無論如何,蕭翁的這些議論,對那些淺薄之輩、狂妄之輩,總是一種解毒劑。
蕭翁說明辨是非難,是因為這些是非都在倫理的領域之內。俗話說得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對此人有利的事,難免會傷害另一個人。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見解受所處環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覺得明辨是非是難的。倘若某人以為自己是社會的精英,以為自己的見解一定對,雖然有狂妄之嫌,但他會覺得明辨是非很容易。明了蕭翁這重意思以后,我很以做明辨是非的專家為恥—但這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當時我是年輕人,覺得能潔身自好不去害別人就可以了?,F在我是中年人—一個社會里,中年人要負很重的責任:要對社會負責,要對年輕人負責,不能只顧自己。因為這個緣故,我開始寫雜文?,F在奉獻給讀者的這本雜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倫理問題雖難,但卻不是不能討論。羅素先生云,真正的倫理原則把人人同等看待??紤]倫理問題時,想替每個人都想一遍是不可能的事,但你可以說,這是我的一得之見,然后說出自己的意見,把是非交付公論。討論倫理的問題時也可以保持良心的清白—這是我最近的體會;但不是我打破沉默的動機。假設有一個領域,謙虛的人、明理的人以為它太困難、太曖昧,不肯說話,那么開口說話的就必然是淺薄之徒、狂妄之輩。這導致一種負篩選:越是傻子越敢叫喚—馬上我就要說到,這些傻子也不見得是真的傻,但喊出來的都是傻話。久而久之,對中國人的名聲也有很大的損害。前些時見到個外國人,他說:聽說你們中國人都在說“不”?這簡直是把我們都當傻子看待。我很不客氣地答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認識的中國人都說“不”,但我不認識這樣的人。這倒不是唬外國人,我認識很多明理的人,但他們都在沉默中,因為他們都珍視自己的清白。但我以為,倫理問題太過重要,已經不容我顧及自身的清白。
倫理(尤其是社會倫理)問題的重要,在于它是大家的事—“大家”的意思就是包括我在內。我在這個領域里有話要說,首先就是:我要反對愚蠢。一個只會明辨是非的人總是憑胸中的浩然正氣做出一個判斷,然后加上一句:難道這不是不言而喻的嗎?任何受過一點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這世界上簡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所以這就叫作愚蠢。在我們這個國家里,傻有時能成為一種威懾。假如鄉下一位農婦養了五個傻兒子,既不會講理,又不懂王法,就會和人打架,這家人就能得點便宜。聰明人也能看到這種便宜,而且裝傻誰不會呢—所以裝傻就成為一種風氣。我也可以寫裝傻的文章,不只是可以,我是寫過的—“文革”里誰沒寫過批判稿呢?但裝傻是要不得的,裝開了頭就不好收拾,只好裝到底,最后弄假成真。我知道一個例子是這樣的:某人“文革”里裝傻寫批判稿,原本是想搞點小好處,誰知一不小心上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成了風云人物。到了這一步,就只好裝下去了,真傻犯錯誤處理還能輕些呀。
我反對愚蠢,不是反對天生就笨的人,這種人只是極少數,而且這種人還盼著變聰明。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愚蠢里都含有假裝和弄假成真的成分。但這一點并不是我的發現,是蕭伯納告訴我的。在他的《匹克梅梁》里,息金斯教授遇上了一個假癡不癲的杜特立爾先生。息教授問:你是惡棍還是傻瓜?這就是問:你假傻真傻?杜先生答:兩樣都有點,先生,凡人兩樣都得有點呀。在我身上,后者的成分多,前者的成分少。而且我討厭裝傻,渴望變聰明。所以我才會寫這本書。
在社會倫理的領域里我還想反對無趣,也就是說,要反對莊嚴肅穆的假正經。據我的考察,在一個寬松的社會里,人們可以收獲到優雅,收獲到精雕細琢的浪漫;在一個呆板的社會里,人們可以收獲到幽默—起碼是黑色的幽默。就是在我待的這個社會里,人們可以什么都收獲不到,這可是件讓人吃驚的事情??催^但丁《神曲》的人就會知道,對人來說,刀山、劍樹、火海、油鍋都不算嚴酷,最嚴酷的是寒冰地獄,把人凍在那里一動都不能動。假如一個社會的宗旨就是反對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獄又有不如。在這個領域里發議論的人總是在說:這個不宜提倡,那個不宜提倡。仿佛人活著就是為了被提倡。要真是這樣,就不如不活。羅素先生說,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弟兄姐妹們,讓我們睜開眼睛往周圍看看,所謂的參差多態,它在哪里呢?
在蕭翁的《巴巴拉少?!分?,安德謝夫家族的每一代都要留下一句至理名言。那些話都編得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句是:人人有權爭勝負,無人有權論是非。這話也很有意思,但它是句玩笑。實際上,人只要爭得了論是非的權利,他已經不戰而勝了。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王小波 1997年3月21日
后記:
評論:
我常常覺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個天真爛漫的孩子,他就在那個無比莊重卻無比滑稽的場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驚,繼而露出會心的微笑。后來,這批人把這個孩子當成寵兒,并且把他的名字當成他們互相認出對方的接頭暗號。
——李銀河
王小波說過,你在家里,在單位、認識的人面前,你被當成一個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個沒人認識你的地方。你可能會被當成東西對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當成人,不是東西。這就是尊嚴。
——柴靜
他代表的精神中國很缺乏。他那種舉重若輕的敘事方式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劉瑜
小波的好處顯而易見。第一,有趣味。這一點非?;镜拈喿x要求,長久以來對于我們是一種奢侈。第二,說真話。這一點非?;镜淖鋈俗魑囊?,長久以來對于我們是一種奢侈。第三.純粹個人主義的邊緣態度。這一點非?;镜某删臀恼麓髱煹囊?,長久以來已經絕少看到。
——馮唐
主題詞:
推薦詞:
《我的精神家園》是一部王小波的雜文精選集。王小波的雜文縱橫自由,深刻有趣,理性又浪漫,值得一再品讀。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王小波,當代著名作家、學者。代表作有《萬壽寺》、《紅佛夜奔》、《白銀時代》、《革命時期的愛情》、《黃金時代》、《愛你就像愛生命》、《沉默的大多數》、《我的精神家園》等優秀作品。本社原有平裝本,現擬改精裝。
著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1997),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云南插隊。后在山東轉插,做過民辦教師。1973年在北京當工人。
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本科,1986年獲得美國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1988年回國,曾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辭職,成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在當代中國作家中,從沒有人像他那樣獲得數不清的贊譽和追捧,從沒有人像他那樣有無數青年自愿充當其“門下走狗”。他的小說為讀者貢獻了現代漢語小說前所未有的閱讀快感,他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別樣的世界;他的雜文,幽默中充滿智性,為讀者打開一條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輕人奉為精神偶像。
他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亦是一位兩次獲得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臺灣《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的中國大陸作家。
代表作有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小說《黃金時代》《革命時期的愛情》。其中《黃金時代》《未來世界》分別獲第13屆、第16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蕞佳編劇獎。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1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