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傅雷家書(精)/經典譯林
定價:38
作者:傅雷//朱梅馥//傅聰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
ISBN:9787544765176
字數:230
頁碼:368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55KG
目錄:
代序:讀家書,想傅雷 樓適夷
一九五四年(39通)
一九五五年(28通)
一九五六年(20通)
一九五七年(11通)
一九五八年(05通)
一九五九年(03通)
一九六〇年(19通)
一九六一年(24通)
一九六二年(13通)
一九六三年(11通)
一九六四年(05通)
一九六五年(14通)
一九六六年(04通)
編后記 傅敏
內容簡介:
傅雷、朱梅馥、傅聰著,傅敏編的《傅雷家書(精)/經典譯林》以傅雷長子傅聰的留學打拼經歷、情感婚姻之路為主線,精心選編傅雷夫婦與傅聰及彌拉的往來家信,內容偏重“人倫日用”,突出傅雷“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的“做人”準則,少了文化藝術的長篇論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這份兩代人之間雙向交流的文字實錄,嚴肅不失親切,深刻不離日常,以小見大。樂在其中。它不僅反映了親子交流的重要,也利于年輕學子在閱讀中理解父輩、增進溝通。書中珍貴照片、樓適夷初版代序、傅聰家信及英法文信為獨家版權,2017年不隨傅雷著作權進入公版,其他任何家書選本不能收錄。
精彩頁:
真的,那么多而那么過分的稱贊,使我臉紅;但你們聽了會高興,所以我才寫。還有很多呢,等我慢慢的想,慢慢的寫。
從十二月十九日那次音樂會以后,就是圣誕節,在波蘭是大節日,到處放假,我卻反而郁悶。因為今天這兒,明天那兒,到處請我作客,對我真是一種磨難,又是推辭不了的。差不多兩星期沒有練琴,心里卻著急,你們的來信使我更著急。因為其實我并沒有真正進步到那個地步。我還是常有矛盾,今天發現技巧好多了,明天又是失望;當然音樂大致不會有很大的下落,但技巧,我現在真弄不明白,前些時候彈好了的,最近又不行了。
一月八日、九日兩場音樂會,在克拉可夫的“文化宮”舉行,節目沒有印,都是獨奏會。八日成績不甚佳,鋼琴是貝希斯泰因,又小又舊。第二天換了一架斯丹威,雖不甚好,比第一次的強多了。兩次音樂會,聽眾都非常熱烈。從音樂來講,九日成績頗佳。
十三日的音樂會在音樂學院的音樂廳舉行。那是一系列的音樂會。十日、十一日、十二日、十三日,由杰維茨基的四個學生演出。鋼琴是彼德羅夫,又緊又重,音質也不好,加柔音踏板與不加柔音踏板距離極遠,音樂控制極難。我對這次演出并不完全滿意,但那天真是巨大的成功,因為當時的聽眾幾乎都是“音樂家”,而且他們一連聽了四天的演奏。我每一曲完了,大家都喊“再來一個”;而那種寂靜也是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音樂會完了以后,聽眾真是瘋狂了,像潮水一般涌進來,擁抱我,吻我,讓他們的淚水沾滿了我的臉;許多人聲音都啞了、變了,說他們一生從來沒有如此感動過,甚至說:“為什么你不是一個波蘭人呢?”
什托姆卡教授說:“所有的波蘭鋼琴家都不懂蕭邦,唯有你這個中國人感受到了蕭邦?!?
上屆蕭邦競賽的第一獎斯坦番斯卡說,若是上回比賽有我參加,她就根本不參加了。她說:《詼諧曲》《搖籃曲》《瑪祖卡》從來沒聽到這樣動人的演奏,“……對我來講,你是一個遠比李赫特更為了不起的鋼琴家”;又說:“……你比所有參賽的波蘭鋼琴家在音樂上要年長三十歲……你的技巧并非了不起,但是你堅強的意志使得所有超越你技巧的部分照樣順利而過?!彼f我的音色變化是一種不可學的天賦,蕭邦所特有的,那種忽明忽暗,那種細膩到極點的心理變化。她覺得我的《夜曲》的結尾真像一個最純潔最溫柔的笑容;而a小調《瑪祖卡》(作品五十九號)卻又是多么凄涼的笑容。這些話使我非常感動,表示她多么真切的了解我;至少沒有一個人曾經像她這樣,對我用言語來說出我心中最微妙的感受。她說:“這種天賦很難說來自何方,多半是來自心靈的純潔;唯有這樣純潔到像明鏡一般的心靈才會給藝術家這種情感,這種激情?!?
這兒,她的話不正是王國維的話嗎:“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關于成功,我不愿再寫了,真是太多了,若是一個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人,那是夠危險的;但我很明白自己,總感到悲哀,因為沒有做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也許我永遠不可能十全十美。李赫特曾經和我說,真正的藝術家永遠不會完美,完美永遠不是藝術;這話有些道理。
對于比賽,我只抱著竭盡所能的心。我的確有非常特殊的長處,但可能并不適宜于比賽。比賽要求的是完美,比賽往往造就的是鋼琴家,而不是藝術家。
不管這些罷,我是又矛盾又快樂的。最近的音樂會格外使我感動,看到自己竟有那么大的力量使人們如醉如癡,而且都是“音樂家”,都是波蘭人!我感到的是一種真正的歡樂,也許一個作曲家創作的時候,感到的也是這種歡樂吧!
我現在還看到聽眾的淚水,發亮的眼睛,漲紅的臉,聽到他們的喘息,急促的心跳,嘶嗄的聲音,感覺到他們滾燙的手和臉頰;在他們擁抱我的一剎那,我的心頓時和他們的心交融了!
從波茲南寄來一個女孩子寫的信,說:“以前我從來不大想起中國的,中國是太遠太遠了,跟我有什么關系呢?但聽到了你的獨奏會以后,你和中國成了我整天思念的題目了。從你的對蕭邦深刻而非凡的理解,我感到有一個偉大的,有著古老文明的民族在你的心靈里?!蹦軌蚴谷思覍ξ易類鄣淖鎳a生這種景仰之情,我真覺得幸福。(P86-88)
序言:
《傅雷家書》的出版,是一樁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訴我們: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盡管有時會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難、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齒于人群的絕境,而最后真實的光不能永遠湮滅,還是要為大家所認識,使它的光焰照徹人間,得到它應該得到的尊敬和愛。
讀著這部新書,我想起傅雷父子的一些往事。
一九七九年四月下旬,我從北京專程去滬,參加由上海市文聯主辦為傅雷和他夫人朱梅馥同志平反昭雪的骨灰安葬儀式。我到達幾小時后,他們的兒子,去國二十余年的傅聰,也從遙遠的海外,只身歸來,到達生身的父母之鄉。五十年代中他去國的時候,還帶著滿臉天真的稚氣,是一個剛過二十歲錦繡年華的小青年,現在卻已經到老成持重,身心成熟的壯歲了。握手相見,心頭無限激動,一下子想起音容宛在,而此生永遠不能再見的亡友傅雷和他的夫人,想起傅聰傅敏兄弟童年調皮淘氣玩樂的景象。在我眼前的這位長身玉立、氣度昂藏的壯漢,使我好像見到了傅雷;而他的雍容靜肅、端莊厚憨的姿影,又像見到了他的母親梅馥。特別使我高興的,我沒有從他的身上看到常常能看到的,從海外來的那種世紀末的長發蓄須、艷裝怪服的頹唐的所謂藝術家的俗不可耐的形象;他的態度非常沉著,服裝整齊、樸素,好像二十多年海外歲月,和往來周游大半個地球的行旅生涯,并沒有使他在身上受到多少感染。從形象的樸實,見到他精神世界的健壯。時移世遷,過去的歲月是一去而不可復返了,人生的正道,是在于不斷地前進,而現實的一切,也確實在大踏步地向前邁進。我們回想過去,也正是要為今天和未來的前進,增添一分力量。
想念他萬里歸來,已再也見不到生命中最親愛的父母,迎接他的不是雙親驚喜歡樂的笑容,而是蕭然的兩撮寒灰。在親友們熱烈的包圍中,他心頭的熱浪奔騰,是可以想象的。直到在龍華革命公墓,舉行了隆重的儀式之后,匆匆數日,恰巧同乘一班航機轉道去京,途中,我才和他有相對敘舊的機會。他簡單地談了二十多年來在海外個人哀樂的經歷,和今天重回祖國心頭無限的激蕩。他問我:“那樣的災禍,以后是不是還會再來呢?”我不敢對他作任何保證,但我認為我們應該有勇氣和信心,相信經過了這一場慘烈的教訓,人們一定會有力量阻止它的重來。談到他的父母,大家都不勝傷感,但逝者已矣,只有他們的精神、遺愛和一生勞作所留下來的業績,則將是永遠不朽的。傅雷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文學翻譯家,他的成就不只是留下了大量世界文學名著的譯本,我知道他還寫過不少文藝和社會的評論著作,以及優美的散文作品,數量可能不多,但在思想、理論、藝術上都是卓有特色,生前從未收集成冊,今后不應任其散失,要設法收集、整理、編訂起來,印行出版,也是一份獻給人民的寶貴的財富。談話中便談到了他多少年來,給傅聰所寫的萬里而且往往是萬言的家書。傅聰告訴我,那些信現在都好好地保存在海外的寓居里。
我想起那書信,因為在一九五七年的春末,我得到假期去南方旅行,路經上海,依然同解放前一樣,留宿在傅雷家里,聯床夜話,他給我談到正在海外學習的兒子傅聰,并找出他寄來的家信給我看,同時也把自己已經寫好,還未發出的一封長篇復書,叫我一讀。在此不久之前,傅雷剛被邀去過北京,參加了中共中央宣傳工作會議。他是第一次聽到毛主席親口所作的講話,領會到黨在當前形勢下宣傳工作上的全面的政策精神。顯然這使他受到很大的激動,他全心傾注在會議的日程中,做了詳盡的長篇記錄,寫下了自己的心得。他這次給傅聰的那封長信,就是傳達了這一次會議的精神。傅雷一向不大習慣參加集體活動和政治生活,但近年來目睹黨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實際,切身體會到黨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的基本精神,顯然已在他思想上引起了重大的變化。
他指著傅聰報告自己藝術活動的來信對我說:“你看,這孩子在藝術修養上確實已經成熟起來了,對這一點我是比較放心的。我擔心的是他身居異國,對祖國實況有所隔閡,埋頭藝術生活,最容易脫離實際,脫離政治,不要在政治上產生任何失誤,受到任何挫折才好?!?
我所見的只是這兩封信,但他給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不僅我當時為傅雷愛子教子的精神所感動,特別是在此后不久,全國掀起了狂風大浪的“反右派運動”,竟把這位在政治上正在力求上進,在他平素熱愛祖國的基礎上,對黨對社會主義的感情正在日益濃厚的傅雷,大筆一揮,錯誤地劃成了“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分子”。接著不久,消息傳來,在波蘭留學的傅聰,又突然自由出走,去了英國。由于對他父子的為人略有所知,這兩件事可把我鬧得昏頭轉向,不知人間何世了。
但應該感謝當時的某位領導同志,在傅雷錯劃為“右派”之后,仍能得到一些關顧,允許他和身在海外并同樣身蒙惡名的兒子,保持經常的通訊關系。悠悠歲月,茫茫大海,這些長時期,在遙遙數萬里的兩地之間,把父子的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就是現在這部經過整理、編選、輯集起來的《傅雷家書》。
感謝三聯書店的范用同志,當他知道傅雷有這樣一批寶貴的遺書之后,便一口承諾,負起出版的任務,并一再加以催促,使它經過傅氏兄弟二人慎重編選之后,終于公開問世了。(我相信他們由于多方面慎重的考慮,這選編是非常嚴格的,它沒有收入瑣碎的家人生活瑣事和當時的一些政治談論,我上面提到的那封信,就沒有收入在內。)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傅雷藝術造詣極為深厚,對無論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的各個領域,都有極淵博的知識。他青年時代在法國學習的??剖撬囆g理論,回國以來曾從事過美術考古和美術教學的工作,但時間都非常短促,總是與流俗的氣氛格格不能相入,無法與人共事,每次都在半途中絕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長,于是最后給自己選擇了閉門譯述的事業。在他的文學翻譯工作中,大家雖都能處處見到他的才智與學養的光彩,但他曾經有志于美學及藝術史論的著述,卻終于遺憾地不能實現。在他給傅聰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在音樂方面的學養與深入的探索。他自己沒有從事過音樂實踐,但他對于一位音樂家在藝術生活中所遭到的心靈的歷程,體會得多么細致,多么深刻。兒子在數萬里之外,正準備一場重要的演奏,爸爸卻好似對即將赴考的身邊的孩子一般,殷切地注視著他的每一次心臟的律動,設身處地預想他在要走去的道路上會遇到的各種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設計應該如何對待。因此,在這兒所透露的,不僅僅是傅雷的對藝術的高深的造詣,而是一顆更崇高的父親的心,和一位有所成就的藝術家,在走向成材的道路中,所受過的陶冶與教養,在他才智技藝中所積累的成因。
對于傅雷給孩子的施教,我是有許多記憶可以搜索的。四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初識傅雷并很快成為他家??偷臅r候,他的兩個孩子都還幼小,大孩子傅聰剛及學齡。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軍包圍的上海孤島,連大氣中都彌漫著一種罪惡的毒氛。他不讓兒子去上外間的小學,甚至也反對孩子去街頭游玩。他把孩子關在家里,而且很早發現在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為音樂工作者的素質。便首先在家中由父母親自擔當起教育的責任,并在最基礎的文化教育中,環繞著音樂教育這個中心。正如他在對己對人、對工作、對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認真、嚴肅、一絲不茍的精神一樣,他對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嚴格的。我很少看到他同孩子嬉戲逗樂,也不見他對孩子的調皮淘氣行為表示過欣賞。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日課,一一以身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孩子在父親的面前,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當父親出門的時候,才敢大聲笑鬧,恣情玩樂。他規定孩子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進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邊的姿勢,是否妨礙了同席的人,飯菜咀嚼,是否發出喪失禮貌的咀嚼聲。甚至因傅聰不愛吃青菜,專揀肉食,又不聽父親的警告,就罰他只吃白飯,不許吃菜。孩子學習語文,父親卻只準他使用鉛筆、蘸水鋼筆和毛筆,不許用當時在小學生中已經流行的自來水金筆。我不知道傅雷有這樣的禁例,有一次帶了傅聰到豫園去玩,給他買了一支較好的兒童金筆,不料一回家被父親發現沒收,說小孩子怎么能用那樣的好筆,害得孩子傷心地哭了一場。我事后才知道這場風波,心里覺得非常抱歉,對傅雷那樣管束孩子的方法,卻是很不以為然的。
同時傅聰也正是一個有特異氣質的孩子,他對愛好的事物常常會把全神都貫注進去,忘卻周圍的一切。有一次他獨自偷偷出門,在馬路邊溜達,觀望熙熙攘攘的市景,快樂得忘了神,走著走著,竟和路邊的電線桿子撞了一頭,額角上鼓起了一個包,鬧了一場小小的笑話。他按照父親的規定,每天上午下午,幾小時幾小時的練習彈琴,有時彈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只好勉勉強強地彈下去。但有時卻彈出了神,心頭不知到來了什么靈感,忽然離開琴譜,奏出自己的調子來。在樓上工作的父親,從琴聲中覺察異樣,從樓梯上輕輕下來。傅聰見父親來了,嚇得什么似的,連忙又回到琴譜上去。但這一次傅雷并不是來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復彈奏原來的自度曲,聽了一遍,又聽一遍,并親自用空白五線譜,把曲調記錄下來。說這是一曲很好的創作,還特地給起了一個題目,叫做《春天》。這件事我記得很清楚,一直到那回傅聰首次回國時,還問過他多少年來除了演奏之外,是不是還自己作曲。
傅聰少年時代在國內就鬧過一次流浪歷險記。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后,傅雷全家從昆明遷回上海,把傅聰單獨留在昆明繼續學習。但傅聰非常想家,一心回滬繼續學習音樂,竟然對父親所委托的朋友不告而別,沒有旅費,臨行前由一些同學友人主動幫他開了一個演奏會,募了一些錢。這件事使上海家中和昆明兩地鬧了一場虛驚。傅雷后來告訴我說:“你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把帽子脫下翻過來,大家幫幫忙,這孩子就是這樣回上海來了?!?
有的人對幼童的教育,主張任其自然而因勢利導,像傅雷那樣的嚴格施教,我總覺得是有些“殘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聰的長大成材的道路上,我看到作為父親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邊的幼稚時代是這樣,在身處兩地,形同隔世的情勢下,也還是這樣。在這些書信中,我們不是看到傅雷為兒子嘔心瀝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嗎?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的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所應該盡的一項神圣的義務與責任。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也正和傅雷的對待其它一切一般,可看出傅雷是怎樣以高度負責的精神與心力,在對社會、祖國與人類世界盡自己的責任的。傅聰在異國飄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吸取了多么豐富的精神養料,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與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僅使傅聰與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他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甚至在他的藝術巡禮中,也始終一貫,對與祖國采取敵對態度的國家的邀請,一律拒絕接受。直到一九七九年初次回國,到了香港,還有人替他擔心可能產生麻煩,勸他暫時不要回來,但他相信祖國,也相信祖國會原諒他青年時代的行動,而給他以信任。這種信賴祖國、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里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更不能不使人不去想那一次令人痛心的政治運動,二十多年來給數以萬計的祖國優秀兒女所造成的慘運,是多么的驚人,而今天終于普遍得到改正、昭雪,又是一個多么得人心的政治措施。有許多人在那場災禍中傷殘了,但有許多人卻由此受到特殊的、像鋼鐵受到烈火一樣的鍛煉,而更加顯露出他剛毅銳利的英精。在我最熟悉的戰友與好友中,有許多人是這樣的,在黨外的傅雷也是這樣,雖然我今天已再也見不到他們了,但在他們的后代中,以及更廣大的在十年浩劫中受過鍛煉的堅強奮發的青年中,我看見了他們。
我敘述這些回憶和感想,謹鄭重地向廣大讀者推薦這部好書。
一九八一年七月五日北京東郊
后記:
爸爸一生工作嚴謹,就是來往書信也整理的有條不紊。每次給哥哥的信都編號,記下發信日期,同時由媽媽抄錄留底;哥哥的來信,也都編號,按內容分門別類,由媽媽整理成冊??上г谑旰平倨陂g,爸爸書信所剩無幾。今天,如果能把父親和哥哥兩人的通信一起編錄,對照閱讀,必定更有教益。
爸爸媽媽給我們寫信,略有分工,媽媽側重于生活瑣事,爸爸側重于啟發教育。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爸爸給哥哥的中文信件共一百九十封,媽媽的信也有百余封。哥哥在外二十余年,幾經搬遷,信件有所失散。這本家書集選自哥哥保存的一百二十五封中文信和我僅有的兩封信。家書集雖然只收錄了一封媽媽的信,但她永遠值得懷念;媽媽是個默默無聞,卻給爸爸做了大量工作的好助手。爸爸一生的業績是同媽媽的辛勞分不開的。
今年九月三日是爸爸媽媽飲恨去世十五周年,為了紀念一生剛直不阿的爸爸和一生善良賢淑的媽媽,編錄了這本家書集,寄托我們的哀思,并獻給一切“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們。
傅敏
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傅雷家書》初版刊行三十五載,期間時有新發現,根據目前整理的父母生前信賬,以郵寄日期計算,給傅聰的信函應有346通(中文信255通,英文信91通),目前尚存307通(中文信230通,英法文信77通;加上僅存的父母給傅敏信3通,及父母最后的遺書,尚存家書311通。英法文信主要寫給兒媳彌拉看的,大部分內容與中文信相重,故金圣華僅摘譯24通?!陡道准視饭草嬩浖視?55通,是目前最為完整的家書集。
在全編本的基礎上,我又精選摘編父母給傅聰及兒媳彌拉的家信159通(含外文信24通),其中父信123通,母信36通;同時收入與之呼應的傅聰家信37通,共計196通,編成父母與傅聰往來家書精選,更便于讀者閱讀。
自從二〇〇四年中學語文課本收入“傅雷家書兩則”后,各種侵權版本的所謂“中學生新課標”傅雷家書層出不窮,我對那些尋章摘句的拼湊以及五花八門的解讀很不以為然,認為是“見樹不見林”。其實,父母的家信不是為發表而創作,只是普通的家信,寫在紙上的家常話。一九八一年我將這些家信輯集成書,公諸于眾,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父母,寄托我們的哀思。家書廣泛傳播的溢出效應,全面展示傅雷家風,再現我和聰哥成長的家教背景,其底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線是“先做人”。我以為這才是家書的要旨,望讀者朋友們通覽全書,深自領悟。
今年是先父母逝世五十周年,為年輕讀者專門選編新版家書以志紀念。
二〇一六年新春又記
評論:
主題詞:
推薦詞:
今年是傅雷夫婦逝世50周年,為表紀念,傅敏先生親自編定了這個新版《傅雷家書》。與舊版《傅雷家書》不同,新版的遴選更側重“人倫日用”,突出傅雷“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的做人準則,少了文化藝術的長篇論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時間涵蓋1954年至1966年,以傅聰的留學打拼經歷、情感婚姻之路為經緯度,以親切風格展現傅家父子間在求學、處世、音樂、文學等方面的交流。
傅雷、朱梅馥、傅聰著,傅敏編的《傅雷家書(精)/經典譯林》新版加入了傅聰回信十余封,傅雷父子終得在書中團聚。相比舊版,這是一部更加完整、親切、豐富的《傅雷家書》。
書中的傅聰回信、傅家照片和英法文家書中文版等均為譯林專有版權,這些珍貴資料保證了譯林版《傅雷家書》的權威性和不可替代。
著作者簡介: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1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