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晚清最后十八年: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
定價:42
作者:黃治軍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
ISBN:9787536077737
字數:
頁碼:
版次: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KG
目錄:
第一章 袁世凱的朝鮮發跡史
袁世凱入朝
殺人立威,袁世凱初露崢嶸
袁世凱的人生瓶頸
第二章 袁世凱與李鴻章的第一次會面
東學黨
帝國最大的權臣
袁世凱的特別之處
即將出場的帶頭大哥
第三章 明治維新,日本崛起
天皇也要餓肚子
日本人名的歷史起源
如何順利地成為一名太監
天皇睦仁的成長之路
集權!伊藤博文的建議
對武士的最后清洗
一筆劃算的買賣:明治維新
戰爭機器開啟!
掏家底的豪賭:出兵臺灣!
“要防備日本人!”
釣魚島
第四章 清日兩國戰前軍力對比
日本向朝鮮派兵
清日兵力對比
日軍戰時大本營的三套方案
東學黨人打亂日本戰爭計劃
李鴻章的苦惱
李鴻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失敗
外交是一門學問
戰斗即將打響
佐世保軍港,聯合艦隊起航
牙山灣:北洋軍艦的危險降臨
第五章 牙山灣海戰,清軍強艦不戰而逃
方伯謙
中日兩大艦隊的首次相遇
炮的秘密
濟遠中炮
東鄉平八郎
濟遠號上的白旗
方伯謙的誤導
高升號沉沒
第六章 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
李鴻章的失望
北洋艦隊的戰機
“避戰保船”
攻勢防御!
決戰即將來臨!
第七章 海戰爆發:世界第六大艦隊屢犯低級錯誤
大戰前的平靜
強大的北洋艦隊!
丁汝昌的秘密
快速的聯合艦隊!
伊東佑亨的冒險
丁汝昌的謹慎
丁汝昌的意外
伊東佑亨的算計
林泰曾突施冷箭
斬首!擒敵先擒王!
實戰專家劉步蟾
打炮是一門技術活
戰機的出現!
戰機的喪失:一群幫倒忙的人
樺山資紀:一個瘋狂的人
魚雷手蔡廷干
形勢急轉直下!
第八章 獨升帥旗,鄧世昌以孤艦對抗日本海軍
鄧世昌,
地獄之火
恐怖的炸藥
致遠號上升帥旗
死戰!同歸于盡!
經遠號壯烈沉沒
方伯謙再次臨戰脫逃
第九章 強大的北洋艦隊何以一敗涂地
北洋艦隊被分割包圍
來遠、靖遠死里逃生
定遠、鎮遠拼死一戰!
邪惡的炮彈讓日軍自食其果
援軍抵達
一個煤老板的囂張
海戰慘敗的根源
北洋艦隊強大下的危機
方伯謙的結局
海戰結束,陸戰開始
第十章 安東淪陷,日軍史上首次跨過鴨綠江
瘋狂的日本陸軍統帥:山縣有朋
左寶貴的選擇
總攻開始
左寶貴死戰平壤
葉志超的決定
日軍夜渡鴨綠江
第十一章 摩天嶺阻擊戰,清軍唯一一次勝仗
山縣有朋的對手:聶士成
左寶貴與聶士成的一次談話
爬山真不是件容易活兒
日軍第三師團誤入清軍包圍圈
狂人的落幕
第十=章 旅順失守,大清最強防御體系被輕松突破
日軍第二軍登陸桃花浦
徐邦道的堅守
熟悉的一幕:清軍不戰而逃
旅順大屠殺
日軍戰時大本營中的兩種意見
伊藤博文的戰略
第十三章 全軍覆沒:北洋艦隊最后一絲希望被黨爭掐滅
進攻威海,日軍傾全國之力
兵力分布的秘密
威海陸路炮臺失陷
日軍魚雷艇重創定遠
最后的求救
北洋艦長們的集體自殺
將定遠擊沉!
丁汝昌的歸宿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第十四章 戰敗的根源:為什么大清不能打一場持久戰
帝黨上臺指揮清軍
山水畫名家吳大徵
吳大激能不負眾望嗎?
日本兵法家野津道貫
魏光燾孤軍抵抗
戰場上如何抓住戰機
一位畫家的最后表演
為何大清不打持久戰?
第十五章 《馬關條約》:賠得遠比紙面上多
和談的陷阱
《馬關條約》的細賬
繼續算賬
第十六章 最強抵抗!臺灣孤島抗日
日軍占領臺灣
臺灣原住民的英勇抗日
美麗島
第十七章 日本間諜的結論:大清全民腐敗
清國慘敗之謎
間諜大師荒尾精
日本間諜史上最杰出的天才
重要的間諜中心——日本駐北京公使館
日軍副總參謀長親自潛伏
清國之敗,敗于全民腐敗
第十八章 從貴人到太后:26歲慈禧掌控大清
慈禧后宮上位史
慈禧與咸豐的真愛時光
殘酷的宮廷斗爭
苦命的天子
光緒與皇后的婚姻悲劇
虛弱的皇帝
帝黨代表人物翁同穌
后黨代表人物李鴻章
袁世凱在北京的“活動”
下一個李鴻章
第十九章 戊戌變法:光緒和慈禧的權力博弈
慈禧的殺招
慈禧的心理
光緒的新幫手
康有為的上書之路
康有為與榮祿的一次談話
制度局:光緒的人事改革
舊官僚的反擊
光緒的殺手锏
光緒的四大親信
袁世凱的騎墻術
康有為的驚天陰謀
光緒的密詔
四人絕密會議
譚嗣同夜訪法華寺
袁世凱的驚恐
第二十章 自救變法在百日內無疾而終
伊藤博文介入戊戌變法
慈禧的恐懼
李鴻章的反擊
變法無疾而終
袁世凱的秘密
楊崇伊到達天津
戊戌六君子
真正的政變
變法失敗的根源
光緒的悲痛
義和團運動爆發前夜
本部主要參考文獻
內容簡介:
無論是洋務派還是變法派,保守派還是改革派,立憲派還是革命派,只要踏入權力中心,都將毫無例外地轉變成一種勢力——既得利益集團。
甲午慘敗,洋務派李鴻章失勢,變法派康有為上位.然而變法圖強最終以宮廷政變收場,學習西方的初衰不知不覺淪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識,是晚清最大的利益蚤糕,更是派別政治的角斗場,無論是慈禧太后、?;庶h、滿清權貴,還是親西方勢力、義和團,所有人都被裹挾其中,輪番登場。最后在八國聯軍隆隆炮聲中,動蕩混亂的大清朝局終于重新洗牌。而當改革最終不得不被推上快車道,滿清皇族與實權派袁世凱對改革主導權的爭奪又成焦點;隨著武昌城中的一聲槍響,革命者喊著激動人心的口號踏八權力中心,袁世凱、宋教仁和孫中山之間新一輪錯綜復雜的明爭暗斗叉揭開了序幕……一起起看似荒誕詭異的史事背后,是無比清晰的利益選擇和權力博弈、
翻開黃治軍編著的《晚清最后十八年--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讀懂戊戌變法為何淪為戊戌政變、慈禧為何先炮擊大使館再屠殺義和團、袁世凱為何既是改革推手又是亡清關鍵……看透層層詭異的歷史迷霧背后無比清晰的權力邏輯。
精彩頁:
殺人立威,袁世凱初露崢嶸
袁世凱回報給吳長慶的是一份特殊的禮物。
當時清國軍隊鎮壓農民起義有兩把刷子,但紀律一直不怎么好。對于天朝來的軍隊,當時朝鮮的百姓是夾道歡迎,熱情款待“王師”,有用石鍋拌飯的,有做一碗冷面的,也有送幾個煮雞蛋的。但清兵們的表現實在配得上《瘋狂的石頭》里的一句臺詞:什么素質啊?
他們吃完后,大搖大擺地侵入平常百姓家,搶走財物加強奸婦女,令吳長慶無比頭疼。
袁世凱認為打仗之前必須整頓紀律。于是他向吳長慶報告:大帥,我已經處罰了幾名帶頭鬧事的士兵,請您前往視察。
吳長慶贊許地朝袁世凱點點頭,覺得袁世凱還是有作為一個將領的天才。為了好好地訓斥這些鬧事的士兵,吳長慶邊走邊打好了腹稿,準備發表一篇既措辭嚴厲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訓話,讓這些士兵作出深刻檢查,以維護軍紀。
他跟著袁世凱來到關押的地點,門推開,吳長慶的笑容凝固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訓話已經沒有必要了。
因為死人是聽不見的。
只見黑屋的桌子上,整整齊齊地擺著七顆人頭。
原來袁世凱要吳長慶來看的不是活人,而是人頭。在抓住這些鬧事士兵后,他既沒有請示也沒有報告(這是慣例),就自作主張先把他們全砍頭了。而袁世凱殺的并不是自己那個營的士兵,而是另外兩個營的人。
吳長慶突然感到不寒而栗,待在那里足足十分鐘。所謂殺雞駭猴、殺人立威這種事他也懂,但一口氣切瓜砍菜砍下七顆戰友的人頭,并且還沒鬧出亂子,足見袁世凱的不簡單啊。
其實吳長慶不知道的是,早在出國之前,袁世凱就向周圍人抱怨:吳叔身為軍中主帥,卻只會一貫溫文爾雅像個書生,滿足于“儒將”之名,不敢殺人,也不敢以殺止殺,你們有什么打算,反正我是準備從朝鮮回來之后,就要離開這里了!
吳長慶最終沒有說什么,而袁世凱經此一殺,在軍中威望立升。在接下來的作戰中,他表現了身先士卒的特質,以亡命之徒的打法沖在隊伍的前面,而士兵們也跟著他全力向前沖鋒,格殺敵人。最后在吳長慶的大軍增援下,袁軍平息了朝鮮宮中混亂,清國勢力重新掌控朝鮮王宮,日本人和開化黨的領袖被趕出漢城,吳長慶的軍隊留駐朝鮮,清國仍然保持著對朝鮮宗主國的地位。
吳長慶連夜向朝廷寫奏章保舉袁世凱,這樣,23歲的袁世凱升官了,成了清國正五品的“同知”——也就是副市級官員,年薪80兩,正式成為駐朝清軍一個營的長官。
后來,吳長慶奉調回國時,他并沒有把袁世凱帶回國,他知道自己留不住袁世凱,也不想再把袁世凱帶在身邊,這絕對是一個危險人物,不如留他在朝鮮震懾日本人和開化黨人,防著他們做小動作。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證明袁世凱絕對是這份工作的最佳人選。
過了兩年,宮廷政變又一次來了,這次駐漢城日軍趁亂打進了朝鮮王宮,誅殺事大黨大臣,軟禁國王,宣布朝鮮“獨立”。
朝鮮“獨立”,不僅意味著實際上廢除了對清國的藩屬地位,停止向清國朝貢,而且以后只能聽日本人的。
消息傳出,駐朝清軍另外兩個營的長官決定立即向國內朝廷報告,聽候朝廷的指示。但袁世凱堅決不同意,他認為兵情危急,特殊情況特殊處理。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等朝廷的指示下來,日本人都成為太上皇了,必須趁日軍的勢力在朝鮮還未站穩,當機立斷,果斷平息政變,維護清國在朝鮮的利益。
由于袁世凱的態度很堅決,情緒很憤怒,最后其他兩個營的長官同意:由袁世凱率領他的部隊攻打日軍占據的朝鮮王宮,其余兩營幫忙策應。
袁世凱又一次出手了。和上次一樣,他又一次沖在隊伍的前面,帶領手下士兵蜂擁而上,銳不可當,日軍倉皇逃竄。趕走王宮里的日軍后,袁世凱又煽動漢城的流氓地痞(跟他關系很好),在街上見到日本人就砍,并且一把火燒了日本公使館?;鞈鹬?,袁世凱成功地解救出被挾持的國王,護送他回宮,并拿出自己的軍費(朝鮮王宮沒錢),親自做好了被誅殺的事大黨大臣家屬的撫恤工作。
由于袁世凱一系列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朝鮮朝廷又一次恢復了對清國屬國的地位,國王被日本人挾持期間發布的對清國不利的政令通通廢除,清國的利益再一次被維護。
由于袁世凱在這次動亂中表現出了軍事上的果斷和政治上的成熟,他在朝鮮的地位更加鞏固了。后來,清國撤去了在朝鮮的駐軍,而袁世凱仍然沒有被調回國,成為清國派駐朝鮮的最高領導——清國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這個官職在清國相當于道員, “省部級的官員” (正三品)。實際上是清國派往朝鮮的全權代表——監國。為什么不直接叫監國?這是為了避嫌。當然叫公使也不行,因為愛面子的天朝上國認為, “屬國無外交”,派到小弟那里去的,自然要避免使用外交上的一些稱號。所以打著“通商”的牌子,來行使監國的權力。
實事求是地說,雖然作為“官二代”,但目前為止袁世凱的一切還是靠自己奮斗得來的,他能力強,又合得付出,所以對于在朝鮮做到這個全權代表,別人是沒有異議的。
就這樣,袁世凱開始了他在朝鮮漫長的駐扎生活,這一駐扎,就是13年。在遠離權力中心的異國他鄉,在清國朝廷的大臣幾乎把他遺忘的時候,在日本人的處處包圍和挑釁之中,袁世凱幾乎以一人之力一次次成功抵抗和反擊,堅守清國的利益底線,日本人對這位油鹽不進流氓作風的清國人很是頭疼,先是想攆走袁世凱,然后又實行暗殺,都被袁世凱躲過。P5-7
序言:
后記:
評論:
主題詞:
推薦詞:
黃治軍編著的《晚清最后十八年--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講述了,大清長期以來在朝鮮與日本的利益爭奪,終于導致了清日戰爭,首先爆發的是甲午海戰。結果是北洋水師在絕對優勢下慘敗,陸戰中清軍又很快潰敗,丟掉了遼東半島、膠東半島,威海衛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慈禧迫于政治壓力,同意國內知識分子的變法請求。但由于變法派的過于激進和變法中牽涉的利益集團權力斗爭,使得戊戌變法變法只維持了一百天就以失敗告終?!拔煨缌印北粴?。袁世凱則通過政治投機,在權力漩渦中脫穎而出。而慈禧由于感受了光緒的威脅,逐漸收回了光緒的皇權。
著作者簡介:
黃治軍,湖南益陽人,生于1981年,《旅伴》雜志前主編,自小熟讀兵法、經史子集。曾通讀《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后專注于晚清史,為了尋根探源地解答心中對于清亡的疑問,僅甲午戰爭看過的史料就不下百種。經過沒日沒夜的五年苦寫,終于著成長篇歷史讀物《晚清最后十八年: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1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