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布達佩斯往事--冷戰時期一個東歐家庭的秘密檔案(精)/理想國譯叢
定價:59
作者:(美)卡蒂·馬頓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
ISBN:9787549571932
字數:220
頁碼:27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57KG
目錄:
導讀 見證冷戰歷史的家庭故事/徐賁
中文版自序 送給我的中國讀者
引言
第一章 從熱戰到冷戰
第二章 幸福的童年
第三章 媽媽和爸爸
第四章 美國人
第五章 罪上加罪
第六章 緩刑
第七章 童年的終止
第八章 囚犯
第九章 我們仨
第十章 可怕的夏天
第十一章 父親的屈服
第十二章 我們的新家庭
第十三章 父母的審判
第十四章 大洋彼岸
第十五章 重聚
第十六章 革命
第十七章 美國
第十八章 “花”
第十九章 往返布達佩斯
第二十章 又一驚奇
尾聲
致謝
譯名對照表
內容簡介:
《布達佩斯往事--冷戰時期一個東歐家庭的秘密檔案》是通過冷戰時期匈牙利秘密警察長達20年的檔案,所揭開的一部隱藏的家庭歷史和時代側記。
作者卡蒂·馬頓的父母原是匈牙利著名記者,他們的報道是西方了解匈牙利的重要信息來源。因此他們被視為“人民的敵人”,長期受秘密警察的監控,終因“叛國”和“間諜”罪而先后入獄。一家移居美國后,匈牙利政府卻叉試圖招募他們成為間諜,而美國也對他們進行了幾年的監控。書中不只還原了馬頓夫婦被告密者包圍的經歷和遭遇,也展現了他們情感和內心的矛盾——夫妻之間相互的感情背叛與災難中的支撐,父母子女之間的愛與親情,人性的堅強與軟弱,從而使得這本書更為豐富、復雜,具有血肉。
“恐懼、屈辱、壓抑和絕望,這樣的苦難讓熬過來的和還未熬過來的人們都更加期待一個能讓所有人自由、平等、有尊嚴的生活世界,也更加期待一種人與人能夠彼此信任,而不是相互背叛、出賣的生存方式。這種期待中包含著對人類未來的希望,《布達佩斯往事》之所以感人,正是因為它傳遞了這樣的希望訊息?!?P>
精彩頁:
小孩不可能完全認識父母。父母在我們幼童眼中恰似龐然大物,之后慢慢縮水,到了我們青春期和成年初期,往往變得討厭,最終又作為凡人出現。匈牙利秘密警察的檔案,卻在父母去世后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打破了這一正常順序。成千上萬頁的文件,記載了對父母的監視、逮捕和審訊,以及對他們幸存的朋友的調查訊問。它們揭示出,父母的錯綜復雜遠遠超出我的想象。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我獲得一個進入父母的寶貴窗口,竟歸功于20世紀最殘忍的機構——匈牙利秘密警察。我不是說我得感謝秘密警察——他們盤剝父親直達他情感的核心,逼迫他透露對母親的真心感受。然而,檔案將當初的情景保存得那么翔真、那么生動,以致沒有一種回憶或日記可以與之相比。
我記得父親是個溫文爾雅的人,喜歡抽煙斗,在各種場合都顯得超然自逸,游刃有余。但在事實上,他有時又會不顧一切。表面上,他冷眼旁觀,超脫矜持,實際上卻并非如此。(他喜歡說:“對我來說,事情發生得很自然,朋友、工作和機會,全都是自己找上了我。我在生活中,從不需要作出特別的努力?!?裝扮成隨遇而安是保護自己的精神療法;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你也許就真的不在乎了。
父親在奧匈帝國的末期出生。其時,弗蘭茨·約瑟夫仍是讓人寬慰的皇帝,他紅彤彤的臉頰上蓄有龐大的腮須。在布達佩斯的黃金時代,我的祖父母發達起來。那是19世紀的最后三十年,自由價值和包容精神相對流行,猶太人能獲得全部權利——至少在書面上是如此規定的。祖父母并不隱瞞自己的猶太出身(像許多人一樣,他們只是在20世紀初將自己的德國名字匈牙利化了。他們覺得,當了匈牙利人就該有匈牙利的名字),但不是虔誠的教徒。他們在歐洲各國的首都、在溫泉和滑雪勝地都能感到舒適自在,但最喜愛的還是多瑙河旁的布達佩斯。這座城市的繁榮,與他們的財富、地位和安全緊密相連。他們的布達佩斯是奧匈帝國第二大城——僅次于維也納,洋溢著第二帝國時期巴黎的氣氛,也同樣擁有巴黎的宏大抱負。對我父母和祖父母來說,威尼斯——還有其壯觀的賓館——是西方文明的最高榮耀。前不久,奧匈帝國的軍隊沒經太多戰斗就占領了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名叫波斯尼亞,但是其首府薩拉熱窩大街上的一聲槍響,將改變歷史的進程和我家的傳奇故事。
父親身處20世紀,但他卻被遵照19世紀的方式撫養長大,猶如托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一個家族的衰落》中的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把該作品中的舒適世界和相關禮儀打得粉碎。等到父親成年,海軍總司令霍爾蒂·米克洛什的鐵腕政權正在收縮已被同化的猶太人的機會。對將臨的狂熱烏托邦年代,父親毫無準備。
父親的老朋友和舊日的擊劍伙伴佐德·費倫茨(Ferenc Zold),六十年后還能清晰記得:“他的容貌、儀態、性格以及廣泛的興趣,使他獲得周遭他人的尊敬。在擊劍俱樂部里,我們都叫他‘我的勛爵’,因為他如此強烈地推崇英國。你父親的親英,屬于那種理想化但已不切實際的版本。大家接受他的這一傾向,并為此而遷就他。他在自己投入的一切領域——學習外語、博士研究、劍術等——都好勝要強。他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一向樂于助人。我記得,我們要給在歐洲擊劍運動會上遇到的女孩子寫情書,就要麻煩到他,他可隨意運用三種語言。至于他自己的戀情,你父親卻又相當謹慎?!?
我現在知道,他是個充滿矛盾的人,自傲幾達傲慢的地步。他是個專注而忠誠的丈夫和父親,卻不大愿表露自己的情感。他的猶太出身使他在自己的祖國遍遭歧視,但他又是個滿腔熱忱的愛國者。父親堅持認為,莎士比亞的劇作譯成匈牙利文后變得更美。他十八歲時響應征兵號召,盡管體格健壯,又是擊劍比賽的獲獎者,卻由于猶太出身而被認為“不適合”。父親心懷抱負,頗為聰慧,嚴于律己,又儀表堂堂。相貌在歷史上某段時期是非常重要的,生死存亡就取決于你是否長得符合規范。他生來勇敢,執意憑借自己的勤奮和敏捷,在高山滑雪和擊劍的比賽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此驕傲的男人,卻要時時面對社會的回避和歧視,這一定造就了很多強忍的憤怒。我還不能完全詮釋父親對勉強繼承下的猶太出身的復雜心態,更弄不懂他偶爾作出的魯莽的冒險,有時還會陷家人于危險之中——正如秘密警察檔案所顯示的。
P10-13
序言:
送給我的中國讀者
我的回憶錄譯成中文,在一個引起我獨特共鳴的國家中與讀者見面,這深深打動了我的心。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1973年秋天。其時,我剛剛大學畢業,來華拍攝費城交響樂團訪華紀錄片,那是二次世界大戰后美中之間第一次重大的文化交流。這次歷史性的訪問,讓有幸躬逢其盛的我們大開眼界,認知大為改觀。當然,那時的中國是個完全不同的國度,美中人民的相互隔絕已有二十多年。我觀察(并拍攝)到,在共通的音樂語言面前,我們之間的差異——語言、文化、政治和地理——幾天之內就渙然冰釋了。美國的音樂家和三名新聞人,中國東道主,以及每晚來聆聽貝多芬、莫扎特和海頓的美妙樂聲的數百名中國觀眾,即使沒有言語往來,也已獲得了大量溝通。很簡單,在被迫的多年隔絕之后,雙方都燃起了重新交往的熱望。這一次旅行從來沒有在我的記憶中消失,也徹底改變了我的職業軌跡。我當即就下定決心,當一名駐外記者:從攝像機的背后,來觀看盡可能多的世界;在人類大家庭的遙遠成員中,交上盡可能多的朋友。我還承諾有朝一日會回來,對中國作進一步的探索。
我在1999年兌現了這一承諾,陪伴丈夫理查德·霍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時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對中國作正式訪問。理查德在自己外交生涯的初期就有改善美中關系的激情,從1970年代起,又在華盛頓和北京的和解中發揮關鍵作用。與我丈夫一起走進中國的外交部大樓,是另一次難以忘懷的經歷。許多高級官員從辦公室里涌出,口中高叫“迪克!”(他的昵稱),與他擁抱相賀,像大學同學重聚時一樣。在過去三十年中,這些人與我丈夫一起,努力克服歷史和政治上的分歧,使美中人民走得更近。這一次,他們又有機會在一起并肩工作,為此而感到興奮。理查德一直對外交事務情有獨鐘——在特定時間內與一名對手折沖樽俎——尤其是美中外交,他對中國懷有深深的依戀。
我眼前的一大喜悅是,隨著我的回憶錄在中國出版,我似乎又重新回到中國。這雖是我自己的故事,但也是經歷過冷戰特定時期的數十萬人的普遍遭遇,前車之鑒,值得銘記。
我的童年結束于六歲,其時,匈牙利秘密警察將我父母從我身邊奪走(這是孩子的直觀感受)。那是1950年代,冷戰凍結了莫斯科和華盛頓之間的關系,個人和家庭——父母和我——都變得微不足道。我將近兩年看不到父親,整整一年看不到母親——非常漫長的一年。他們被指控和定罪為美國間諜,關在看守最嚴密的監獄中,無法看到彼此和他們的女兒。他們的真正“罪行”,其實不是偷竊情報,而是做了盡職的好記者——誠實無畏地報道日常發生的真實事件。當時有太多的壞消息——政治和經濟上的肆意迫害——父母被認作危險分子,即國家的敵人。然而,他們是驕傲的匈牙利人,熱愛自己的祖國,從來沒有想去他國避難。(父親認為,以匈牙利語來上演莎士比亞戲劇,會更精彩?。┧麄冞€堅信,如果害怕人民的不同意見,如果視異議為犯罪行為,如果將不贊同高官的人打入監獄,一個國家就不能自稱是偉大的。
《布達佩斯往事》涉及國家發起的殘酷。為了征服我父母,匈牙利當局故意封鎖他們兩名幼女的任何信息(父母被捕前不久,祖父母突然獲得去澳大利亞與我叔叔團聚的移民許可,從而確保我們姐妹孤苦伶仃)。甚至在監獄里,父母都無法享有內心深處的思維或情感。父親的牢房難友/告密者匯報:“[馬頓]說他已不抱希望,他對孩子們的處境一無所知……在審判時,他將使用最后的發言機會來保護妻子,希望給她的案件提供轉機。對自己的案件,他則不存丁點的奢望?!?
當我父母在十年前先后去世時,強加于我們過往經歷的禁忌終于解除。我回到自己的故國,直奔那個黑暗時代的心臟——匈牙利秘密警察的檔案。所找到的監視記錄觸目驚心,幾近全方位,這促使了這本回憶錄的問世。我父母不會喜歡這本書,因為它袒露了他們最為隱私的秘密。但這是一個國家的所作所為,他們是在收集不利于我父母的證據,而我是在尋找真相。在這過程中,我翻譯了數千頁監視記錄:當父母以為自己“自由自在”時,他們的每一通電話和信件,其實都在受嚴密的監視。我在這個研究過程中,真正認識了父母:不再是我兒時推崇的高大人物,而成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既有缺點又有失敗——猶如我們每一個人。我現在覺得,自己離他們更近了。例如我了解到,超脫、矜持、不動聲色的父親,其實是非常關愛自己女兒的——在開學的第一天,他因為不知道我們能否上學,而在牢房中向隅而泣。事實上,我曾考慮過將此書獻給匈牙利秘密警察,以感謝他們巨細無遺的監視,讓我真正認識了自己的父母。理查德提出明智的反對,他擔心有些讀者可能會誤讀其中的諷刺。
那是一個可怕的年代,我們姐妹與雇來照看我們的陌生人同住,沒人提及我們的父母,好像他們從人間蒸發了。小孩子是富有韌性的生物,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愛,我就在那兩年中轉向了宗教。一名天主教修女,當時只能被叫作“阿姨”,不得穿修女袍、戴十字架,卻向我傳授了教義問答,以及對圣母馬利亞的禱告。我一整天咕噥這樣的禱告,希望受到不公正囚禁的犯人(如此之多?。┠艿玫接幼o。等到父母終于出獄,我反而有點失望,因為他們并沒有對我的禱告表示感謝。一旦我們抵達美國,當地人星期日都去教堂,宗教失去禁果的魅力,我也就變得興趣索然。
盡管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我家有機會在美國開創新生活——但幼時被迫與父母分離,卻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討厭例行的告別,無法克服自己取悅于他人的難民心態,亟欲證明自己無愧于美國的熱情好客。流亡不是自然狀態,孩子應在自己的國家長大;周遭的人不但知道如何叫出小孩的名字,而且熟悉小孩的家族軼事。
眾多的秘密在讀者面前暴露無遺,對此,父母可能不盡滿意;但我認為,他們最終還是會準許的。在《布達佩斯往事》中,父母是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試驗中的英勇幸存者。寫出他們的故事,又讓中國讀者獲悉這一切,我希望為確保那些黑暗日子的一去不復返,略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卡蒂·馬頓
美國紐約,2015年8月15日
后記:
評論:
人們生活在恐懼之中,常常不得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出賣朋友,充當秘密警察的走狗和幫兇。但是,《布達佩斯往事》所展現的人性圖景并不是悲觀絕望、犬儒主義的。它讓我們既看到人性中的陰暗部分,也看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既看到極權環境力量對人性的扭曲和摧殘,也看到不向它屈服的可能和抵抗它的希望。正因為這種環境力量十分強大,不向它屈服的人和對它進行抵抗的行為才更加難能可貴,也形成了一種與一般意義不同的勇敢。這種勇敢可能與理想化、浪漫化的“無畏無懼”相去甚遠,它不是從來不曾軟弱,不是從來不曾因迷茫而失去清醒的判斷,也不是從來沒有逃避的意愿和幻想,而是在幾乎所有人都當告密者的時候,守住最后的道德底線,那就是,不出賣,不背叛,不當告密者。這正是卡蒂在閱讀她父母檔案中在他們身上了解到的那種勇敢。
——徐賁[作家、媒體人]
眾多的秘密在讀者面前暴露無遺,對此,父母可能不盡滿意;但我認為,他們最終還是會準許的。在《布達佩斯往事》中,父母是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試驗中的英勇幸存者。寫出他們的故事,又讓中國讀者獲悉這一切,我希望為確保那些黑暗日子的一去不復返,略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卡蒂·馬頓
這本書很有力量,絕對吸引人……《布達佩斯往事》具有最好的偵探小說所有的磁性和興奮點。如果它真是小說的話,那么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
——《紐約時報書評》
馬頓的故事,是一個有關勇敢、痛苦、幸存和澄清的故事。她采用一種直接、清晰的散文風格,細致表現了極權國家中人的生存狀況的一個真實案例,以及如何從中逃離出來?!@是個凄慘的故事,馬頓講述得非常精彩!
——《華盛頓郵報》
主題詞:
推薦詞:
這是一個監視、告密、出賣、背叛、審判、囚禁、信仰、堅守、勇氣、釋放、抗爭、逃亡,而后刻意隱藏、遺忘的故事。
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該“讓睡著的狗繼續躺著”,還是要“打開潘多拉魔盒”?遮蔽幾十年的秘密警察幽靈檔案一朝揭開,呈現出一個守住最后的道德底線——不出賣、不背叛、不當告密者的真實案例??ǖ佟ゑR頓所著的《布達佩斯往事--冷戰時期一個東歐家庭的秘密檔案》,是一個重新“發現”自己父母的歷史的過程,更是那個陰暗、恐怖國家沉重如山的歷史。
秘密警察監視、迫害作者的父母,但她既怨恨、譴責,卻又真心感謝秘密警察,因為是他們所記錄的巨細靡遺的檔案讓她看見了父母刻意隱藏的歷史。有時候,真實的歷史,比故事、小說更為詭異、荒誕,也更感人。
梁文道、劉瑜、熊培云、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系列之一(014)——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著作者簡介:
毛俊杰,1952年生于上海,1978年入復旦分校中文系,1981年后定居紐約,譯作有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奧蘭多·費吉斯《耳語者》、杰克·凱魯亞克《吉拉德的幻象》等。
卡蒂·馬頓(Kati Marton),美籍匈牙利人,幼年隨她的父母移居美國,獲匈牙利政府最高文職獎。著有六部作品,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隱藏的權力:塑造我們歷史的總統婚姻》《大逃亡》等。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1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