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歷史學的境界
定價:48
作者:高華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49571413
字數:
頁碼:
版次: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KG
目錄:
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創建中國現代民族獨立國家
談中國20世紀的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蔣介石民族主義觀之得失
談談抗戰歷史的幾個問題
談國民黨在軍事上的失敗
讀書有感
六十年來家國,萬千心事誰訴
他何以選擇離開
冷戰年代一位讀書人的困窘和堅守
“思想”的累與痛
讀毛澤東詞《人有病,天知否?》
在海峽的那一邊
臺北二二八“牽手”的現場觀感
不讓選舉妨害正常的社會生活
選戰中綠藍兩營的動員形式
2004年“三二〇”之后臺灣的選舉震蕩
近距離感受“臺島心態”
激進主義的再思考—從臺灣談起
歷史學的技藝與觀念
近年來民間的當代史書寫
對張鳴“近代中國教育之我見”的點評
對周曉虹“中國農業集體化的動力”論文的評述
國家主義的文字、圖像的再造
與研究生談歷史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和研究生談幾本史學名著
論文點評
答客問
答學生:“王實味敘事”是如何形成的?
答《時代周報》:歷史研究作為志業
答《亞洲周刊》:回看國共六十年
內容簡介:
《歷史學的境界(精)》是已故著名學者高華教授的文章結集,包括專稿、演講、書評、時事觀察、論文評議、講課記錄等,既為讀者梳理了現代史上的若干關鍵問題,也能看出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對現實世界的獨到把握。在評論龍應臺等人的書時,我們看到讀者高華難得傾注了極大的情感,用敏銳的感悟力,表達對個體生命在時代洪流中浮沉不定的同情,讀來不無悲涼。
精彩頁:
國民黨創設的“黨治國家”結構有著重大的制度性缺陷,它無法整合30年代國內不同的政治和社會力量,更不能有效保證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在當時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落后的后發展國家,實現社會變革,應對外部危機難以躍過一個由國家對人力與物力資源進行快速積累的階段。從這個角度看,“以黨治國”不失為一種加強中央權力、穩定社會秩序的方法。
但是實行“以黨治國”有賴于一些基本條件的支持。首先,這個執政黨應是一個具有現代化導向的動員型政黨,它必須有一個符合時代潮流的政綱來吸引黨員和公眾,應兼顧社會發展與維護政府權威兩方面的關系,通過建立富有活力的政治制度來對各種政治和社會力量進行整合和調節,以發展經濟,增加國力。更重要的是,它還有賴于國內政局的相對安定,和有一個有利于國家經濟建設的和平的外部環境。
1927年后,由于國民黨頑固堅持反共和“剿共”戰爭,引致國內政局的長期動蕩。國民黨各實力派之間的混戰、對抗和日本對華不斷的侵略,更加劇了政局的動蕩,嚴重消耗了國民黨,使其領導的國家政權機構長期處于虛弱的地位。
達成“以黨治國”的另一關鍵是,執政黨必須在政治、組織和思想上保持高度統一。1927年后,盡管蔣介石一再鼓吹國民黨黨員“只有義務,沒有權利”,必須無條件服從領袖和組織,但是國民黨無法真正成為紀律嚴明、富有效率的黨。長期以來,國民黨內派系林立,黨紀松懈,內訌不斷。比較大的派系就有以汪精衛、陳公博為首的改組派,以鄒魯、謝持為首的西山會議派,以胡漢民、鄧澤如、古應芬為首的胡漢民派和以孫科為首的“再造派”(太子派)。在蔣介石集團內,又有政學系與CC系、黃埔系與CC系的明爭暗斗。1930—1931年兩年內,國民黨兩度分裂,1932—1936年又有南京與以胡漢民為精神領袖的半獨立的粵、桂等省的對立。黨內派系不斷沖突和演化,使國民黨的黨紀形同具文,政治上和組織上始終難以真正統一。
國民黨的思想“統一”更是建立在沙灘上。由于國民黨在對待孫中山遺教上表現的嚴重隨意性,三民主義已喪失了一個完整理論所必須具備的嚴肅性和內涵的規定性。在理論層面,國民黨無法繞開孫中山,解釋清楚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系、三民主義與民主主義的關系、三民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等深層次的問題。
在現實層面,國民黨不能解釋,為何要在國難日亟的關頭繼續內戰、“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問題。蔣介石只能有意不顧共產黨、紅軍是有理論、有思想的政治及武裝力量的事實,把中共與紅軍誣為“土匪”,他只能用“服從命令”的訓斥來回答蔡廷鍇、張學良等對其繼續內戰的“必要性”所表示的懷疑。
在國民黨的黨組織與政府機構及社會的關系上,國民黨只是在中央一級實行“以黨統政”,省以下則實行黨政的完全分開,在省以下的基層,其黨務機構形同虛設。
30年代后的國民黨逐漸出現“空殼化”。搞黨務的人得不到“實惠”,當官的人都要當政府的官。據陳立夫晚年的回憶,當時中央執行委員和中常委的月薪是300元,而政府部長每個月的薪水是600—800元,所以搞黨務的都忙著要找兼職。下面的省、縣也是這樣。
國民黨在1927年把共產黨員排除后成了單一的執政黨,迅速惡化,在其執政的頭幾年,不少人抱升官發財的目的入黨,使國民黨流品復雜,黨的形象一落千丈,多被社會輿論批評,一般的黨員也毫無“黨員”榮譽感可言。以后,國民黨更是在軍公教人員、大學生中“拉伕入黨”,“集體入黨”,黨員人數雖大為膨脹,黨的作用卻不見增長。
南京十年,國民黨一直試圖借助民族主義的若干符號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但是國民黨在黨治原則下推行的“安內攘外”政策卻加劇了民族危機,同時也暴露出國民黨政治結構所存在的嚴重弊端。1935年后,在日本不斷擴大侵華的壓力和社會各界強烈要求下,國民黨開始對“安內攘外”政策作出局部調整,但仍然拒絕對其政治結構作任何實質性的重大改革,這也是抗戰爆發后國民黨政權在處理國內問題上長期陷入政治危機的主要癥結。
P51-54
序言:
后記:
評論:
史學研究者應具有一種思想境界……它包括:遼闊的視野,大氣,目光貫穿于中外,貫穿于過去、現在和將來,不是眼觀鼻、鼻觀心。理解現實生活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歷史的各種現象。所謂察古觀今,樂在其中,對知識的追求和興趣,用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如果你不能從學問中獲得陶醉感,那就離學術遠一點”。
——高華
高華兄是對中共政治有最深邃洞察的當代學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思考和勉力寫作,沒有什么人比他更對得起歷史學家和思想者的榮譽了。
——許紀霖
高華有一種特殊的第三感覺,他能從歷史中剝離出埋于歷史深處的真實來,這方面他絕對是天才。
——蕭功秦
高華是我見過的最認真、最嚴謹、見識非凡的史學家,是我的良師益友。一個有良知的中國學者,一個自甘貧賤的堅持學術操守的學者。高華的成就,怎么評價都不過分。但他的為人,更令人欽敬…”高華很窮,其實富有天下。
——張鳴
主題詞:
推薦詞:
《歷史學的境界(精)》是著名歷史學家高華最新文集。繼《革命年代》之后,高華教授的文字再度在大陸結集出版。
優秀學者的志業和情懷。高華教授將學術作為一生的志業,既有對知識的追求和興趣,也有對人類基本問題的詩意的關懷。在本書中,高華不僅僅是一個冷靜的歷史學家,也是一個感情充沛的讀者、一個關注現實的思想者。
歷史學的思想維度。高華教授具有穿透史料的能力,將目光貫穿于過去、現在和將來,既融匯了歷史,又超越了歷史。這種宏大的文化視野,使他不會脫離現實,卻又能在思想上超越世俗。
著作者簡介:
高華(1954-2011),著名歷史學家。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兼職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代史、民國史,以及當代中國史的研究。2007年罹患肝癌,2011年12月在南京病逝,享年57歲。代表著作有《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革命年代》等。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1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