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重說中國近代史(修訂版)
定價:42
作者:張鳴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
ISBN:9787516810941
字數:262
頁碼:3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55KG
目錄:
自序
導論 中國近代史開場白
對于近代史的“三婦”心態
中西兩種體系
中國的抵抗
第一講 鴉片戰爭始末
中西近代史的不同開端
中國和英國的第一次直接碰撞
鴉片——打破中英貿易結構的不平衡
英國對中國政策的成本核算
中英的戰爭技術和戰略對比
開放教禁帶來了西方的輸入
傳統歷史締造的兩個神話
開門之后出現了玻璃門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講 太平天國的興與衰
關于太平天國起義原因的商榷
清末統治的主要問題
洪秀全創教史
太平軍起義
太平軍的問題
戰爭的天平開始傾斜
關于太平軍的幾個問題
湘淮兩軍——漢族士大夫的崛起
“同光中興”
第三講 未必失敗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起因
洋務運動的開展
北洋海軍
洋務運動未必是場失敗運動
洋務運動的問題
第四講 夭折的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
戊戌變法
戊戌維新的貢獻
清政府對于變法的態度
列強對于變法的態度
民眾對于變法的態度
第五講 義和團:扶清滅洋的荒誕劇
民教沖突的產生
天主教與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沖突
清朝官府對于民教沖突的態度
清政府對于義和團的態度
義和團興起的原因
義和團的特點
東南互保
義和團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第六講 清廷的新政
新政的成就
預備立憲
廢除科舉
滿族親貴收權
第七講 辛亥革命:偶然的成功與必然的失敗
革命的發生
會黨的特點
革命黨結緣幫會的原因
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袁世凱這個人
共和體制的問題
第八講 黯然北洋
袁世凱與國民黨的對峙
袁世凱的悲劇
段祺瑞與黎元洪
府院之爭
張勛復辟
南北交戰
直皖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二次直奉戰爭
聯省自治
北洋統治的結束
第九講 眾說紛紜的“五四”
白話文運動
思想和倫理革命
五月四日的政治運動
五四運動的吊詭之處
五四運動的影響
后記
附錄 中國近代歷史大事年表
本書參考書目
內容簡介: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漫長的八十年里,中國摸爬滾打,艱難前行,為何屢屢在看到希望之后,又陷入更深的絕望,走不出不斷失敗的怪圈?
一場鴉片戰爭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清廷不得不大量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
洋務運動以巨資打造強大的北洋艦隊,甲午戰爭卻將中國再次送入慘敗的深淵;
戊戊變法嘗試模仿西方的制度,慈禧的貪權戀棧卻令變法戛然而終;
義和團在當權者的縱容下“扶清滅洋”,卻釀成了八國聯軍侵華的滔天巨禍;
一場被寄予厚望的立憲改革,最終卻掀起了改天換地的辛亥革命;
革命的熱情尚未冷卻,袁世凱的復辟卻已箭在弦上……
一次又一次的掙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背后到底藏著怎樣的歷史規律?中國到底怎樣才能走出這個怪圈?
翻開張鳴編著的《重說中國近代史(修訂版)》本書,從近代史的深處探尋一切問題的答案,只有冷靜地審視過去,才能不在同一個坑里反復折騰、反復跌倒。
精彩頁:
對于近代史的“三婦”心態
以往我們對于中國近代史有三種慣常的態度。在此,請允許我打個不嚴謹的比方。
第一種是怨婦心態。凡事以哭鬧為主,就是覺得你們總欺負我們,你們從頭到尾都欺負我們,我們冤得要死,我們苦大仇深,比竇娥還冤。一提過去,總是在哭,總是在鬧。不僅哭鬧,還時不時要掀起衣襟給人看:我這傷疤就是當初你弄的。
圓明園那幾個銅質的噴頭能賣出天價來,就是因為這種心態在作怪。那幾個噴頭怎么可能是英法聯軍搶走的呢?當時圓明園珍寶如山,英法聯軍會搶這幾個按照西方的模式做出來的噴頭嗎?它們十有八九是在這個園子廢了以后,被中國人弄到外邊,仨瓜不值倆棗賣掉的。買的人也就是當個擺設,當時仨瓜不值倆棗,現在卻賣給華人,賣到幾千萬,可見國人這種怨婦心態已經根深蒂固。
第二種是潑婦心態。西方都是敵人,我凡事講打,打不過我就撓你。打得越是慘烈,我的革命性越強。我就是要反抗,把整個近代史寫成僅僅是反抗的歷史,這個反抗的過程雖然可歌可泣,但畢竟沒打過什么勝仗,充其量就是撓人一把,還撓不到臉上。但是我們覺得很好,還很推崇,因而創造出很多神話。如果當年鴉片戰爭時,反抗斗爭真有這么波瀾壯闊,那英國人根本進不來,我們也就根本不會有這段被稱為半殖民地的歷史。
第三種是情婦心態。它跟前面兩種心態正相反,在它看來,殖民歷史也是好歷史,不殖民我們怎么進步?西方殖民的歷史,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文明。但是被殖民的過程實際上是很屈辱的,不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如此,尤其對這個民族的上層精英來說。如果這些上層精英曾受過本民族悠久文化傳統的熏陶,他們就會感到更悲哀。但是情婦心態把這一層抹掉了——就覺得殖民是好事,能看到它給被殖民國家帶來文明,卻看不到殖民本身的掠奪和奴役。這種心態,其實也有點變態。
“三婦”心態實際是我們國人對待近代歷史比較常見的心態。有人會說,你這么一說,這些好像確實都不大對頭啊,那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歷史和外來者呢?我說,我們能不能別在外國人面前當婦人。你可以將其當作朋友,也可以視為敵人,只要自己別像婦人一樣就成。關于心態問題,我覺得是在看待近代史的時候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中西兩種體系
所謂近代史,如果按中國傳統史學來說,就是晚清史。中國傳統史學,是朝代史,唐史、宋史、明史、清史這樣的。如果按世界史的劃分來說,晚清史只能算是中國近代史的一部分。我們怎么看待近代史,或者說怎么看待我們的晚清史,這個歷史過程到底意味著什么?這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我看來,晚清歷史的本質就是西方把中國拖人它們的世界體系的過程,中國從不適應,變得適應。在鴉片戰爭之前,西方有個世界體系,我們有一個天下體系,或者叫朝貢體系。西方的世界體系,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一個球體,即后來說的地球。而在天下體系里,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大地是平平地伸向遠方,但有中心有邊緣。中心就在中國,哪兒是地的最邊上,無從考察,但凡是中國之外,都是邊緣。但是,我們這個天下體系(朝貢體系)是內斂的,是內縮的。就是說,并不是我去打了天下,征服了某塊殖民地,然后建立起一個朝貢體系讓其他人來服從我,而基本上是用一種文化的、一種以德服人的方式讓周邊國家來仰慕我的文化,然后向我進貢;或者以大國之威,讓周邊國家向我朝貢。有的朝代也會打一下,占了地方,不是當殖民地,而是直接占領。但往往控制不住,朝代末期又退了出來。在這個天下體系里,我呢,是中心,但并不知道天下的周邊有多遠。朝貢體系就像一個同心圓,這個圓的中心是中國,而外延有多大不知道,多大都可以。你來不來我不管:你來朝貢,那是你向慕王化;如果你不來呢,隨你的便。西方的世界,自18世紀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之后,世界就是分成一國一國的了。國與國之間,雖然有強弱之分,但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彼此建立外交和通商關系。只是,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體系,外部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中國的天下不是一個向外輸出的體系;但是西方的世界,自資本主義體系建立之后呢,實際便形成了一個輸出型的巨無霸。它不斷地把這個體系向外輸出,把它所遇到的,能殖民的就殖民,不能殖民的也要把其納入自己的體系中來。在這兩種體系的碰撞中,我們的天下體系顯然是崩潰了。
我們干不過人家,就得聽人家的。中國人開始是被動接受,人家兵臨城下,我們捏著鼻子忍受。被一點點拉人人家的世界,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公使駐京,標志著中國已經被正式拉人西方的世界。開始是完全被動的,后來有點主動性了,逐漸產生了解人家的欲望,開始學習《萬國公法》,即國際法。我們在1860年開始設置同文館的時候,主要學習的就是《萬國公法》。我們開始想了解這個世界體系是怎么回事——所謂的《萬國公法》,其實就是西方那個世界體系的規則。我們開始學著用西方世界的規則來辦事了。然后是走出去,請進來,就是一個字,學。開始學技術,后來則是學文化。P3-5
序言:
有心重寫一遍中國近代史,想法是在進入這個行當之后就萌生了的。我是個直性子的憨頭,想不通為何歷史會這樣曲解,曲到了完全不合邏輯,不合情理。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事兒,只能這樣擱著,我一直期待著,能有更有力量,有學識的人或者單位把這事兒給擔起來??上?,重寫的人和單位都有,只是看了之后,覺得老生常談的部分,還是太多。
沒有力量重寫,重講倒是可以的。在2007年前后,在有意無意之間,我開了一門選修課,幾年之后,有心人把講課錄音整理了出來,經過我的審核,居然出版了。當時,我之所以答應審核交付出版,是覺得這本書就算是出來,也會無疾而終的。然而,書出來之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印刷,賣了又賣。弄得我倒是有點不好意思了。
因為版權問題,修訂只能一拖再拖,拖到版權到期,已經是五年之后了。修訂之后,內容增加了不少,一些第一版不大準確的內容和提法,也一一做了修訂。但愿,讀者閱后,感覺會好些。
有人說,歷史學就是史料學,把史料整理出來,堆在一起就可以了。但是,事實上沒有人這樣寫史的。如果這樣的話,即使讀者不被紛紜的史料煩死,也絕對弄不清任何一個歷史事件到底是怎樣發生發展和結束的。經過的人,眾說紛紜,各說各話,歷史就成了《羅生門》?!读_生門》作為電影,是有存在價值的,但作為編出來的歷史,卻只能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所以,寫史的人,總是得按某種邏輯脈絡,將歷史的因果順序寫出來。讓人清楚一個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束,以及它對前后左右的影響。
人活在世上,每日每時都在經歷好些事情,這些事情,絕大多數,都是有因果關系的。無緣無故發生的事情,每每跟精神病患者有關,但精神病本事,就是這些事情的因果。歷史無非是過去發生的人事,凡諸種種,跟今天的事情一樣,大抵都會找出其中的因果鏈條。寫史的人,就是要找出這個鏈條,展示給人們。至于你講得合理不合理,能閱讀的人,都有日常的理性,自己就會去判斷。
當然,從古自今,歷史跟政治有著難解難分的糾葛。統治者總是希望借用歷史,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做注腳。越是晚近的歷史,這種傾向就越是嚴重。但是,一直以來,寫史都是一個眾說紛紜的狀態。只要這個狀態沒有被消滅,歸于一統,強行要一個民族,按一個模式來書寫歷史,一種政治化的歷史,或者說為政治服務的歷史,就沒法讓天下只能有一種說法。人們可以比較,看哪種說法更有道理。
我的這本《重說中國近代史》,也就是屬于我的這么一種說法,大家可以自己去比較、鑒別,看看我說的,是不是有道理。說到這兒,我需要特別強調一下,我寫史和說史,不是在講故事、說八卦,而是在講道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可以講道理。講道理,就得有邏輯。兒子一定是在媽媽的后面出生的,絕不會相反。有了媽媽,才會有兒子。如果把這樣的道理也顛倒了,這個世界就沒理可講了??墒窃诂F實中,這樣的顛倒,卻經常存在??梢哉f,相當大的一部分中國人不會講道理,沒法與之討論問題,說著說著,就開始胡攪蠻纏,東拉西扯。把人給氣走了,自己還洋洋自得。
事實上,這樣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更無從談創新。要干,也只能干非常簡單而單調的工作,稍微復雜一點的事情,就說不清楚,更干不了。如果一些貌似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也是這副德行,那么我們這個民族的前途,實在是堪憂。當剛開始松綁,第一撥追求財富的沖動消退之后,跟別的國家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對于我們這個民族而言,學點歷史,不是點綴,也不是消遣。而是跟我們個人和民族前途息息相關的大事。古今中外,但凡有點成就的人,實際上都離不開歷史。個人經過的事情,但凡成功了,下次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復制,如果失敗了,就會自覺地避開。如果通過學習他人的經歷,就可以成功避開前進道理的陷阱,不用自己親蹈其間,那么,在前進道路上所付出的代價,就會少太多,達到理想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你也可以不帶任何功利目的,不為什么而讀史。這樣的狀況,從來都是存在的。在歷史上,自打通俗說唱文學問世之后,講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沒有閱讀能力的人,也可以通過別人的說唱,了解歷史,了解歷史人物。說是消遣,實際上潛移默化,也增加了自己的理性,有益于今后的生活。對于中國人來說,凡夫俗子的道德觀和認識論,實際上都是通過學習歷史而建立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人雖然沒有統一的宗教,但歷史就是他們的宗教。
當然,對于讀書人來說,歷史就更重要。古代士子,有四大類的學問,經史子集,史占四分之一。今天的讀書人雖然分文理科,但有歷史感的人,無論做什么,都會更有條理,更講究邏輯,往遠了說,至少眼界會寬些。
說一千道一萬,歷史不是你的手機,須臾不可分離,但你的手機閱讀里,如果沒有了歷史,實在是件憾事。話到這里,有些說教的味了。我輩都是在自己的祖國暫住暫棲之人,能做的,無非是寫幾個字。不敢教導別人怎樣,充其量無非發發自己的小牢騷。讀者諸公,理會也罷,不理會也罷,悉聽尊便。
張鳴
2016年9月9日于京北清林苑
后記:
這本小書,實際上是我的近代政治史講稿,由我的幾個學生根據錄音整理出來,最后由我定稿。其中,秦長俊作用最大,其次是路陽,汪吉庶也參與了一章的整理。沒有他們,這本小書根本無法問世。
此次再版,我又花了很大的精力,對文稿進行了修訂,刪去一些不合適的表述,增補了一些內容。
評論:
主題詞:
推薦詞:
《重說中國近代史(修訂版)》是最受歡迎的大學教授張鳴經典代表作,近代史類別第一暢銷書,全新修訂再版。
新增2萬字全新內文,和30張高清老照片。
張鳴親自為修訂版作序。
新政為何失???民間為何排外?中國如何真正走出近代?一切問題的答案都藏在近代史的最深處,只有冷靜地審視過去,才能不在同一個坑里反復折騰、反復跌倒。
俞敏洪、吳思、李零、易中天、陳丹青、秦暉大力推薦。
著作者簡介: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其對中國近代歷史有深入的研究和認識,近代史代表作:《重說中國近代史》《辛亥:搖晃的中國》《共和中的帝制》;歷史隨筆代表作:《歷史的壞脾氣: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其語言風格詼諧而辛辣,對歷史的解讀往往能切中要害,廣受讀者歡迎。
商品評價
100%好評
共有1人參與評分評價商品